前几日与来出差来此的大学室友相聚,三个人边吃边聊,谈起毕业后这八年的所见所得,又不免感叹时光过得飞快。大家都有得有失。说起得失,又都觉得学习才是从来都不应放弃的事情。自己想了想,似乎自己这几年读书学习的能力真是一落千丈。网上的笑话一语成谶--高考时期还真的成了我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巅峰时期。
谈起读书学习,便想起《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书的名字看上去,似乎在教我看书时候如何看书偷懒!但其实,这本书中不断提起的“要做一个学习促进者”的观点,还是让我得到了不少的收获。尤其是如何成为一个教育者。
为什么要做一个学习促进者?教育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事物信息要被人理解,依赖于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不同的人常常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教学也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塞进学生的脑子里,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生长 ”出新的经验。也就是说学习发生在新旧经验的交互作用下。如果新旧经验还没有实现融合,那么一味地填入新的知识经验只会引起“知识消化不良”,变成“书呆子”。
所以学习促进者的作用就是要促进孩子新旧知识的融合,帮助他们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让他们保持学习的兴趣,知道学习的目标以及获得答案的方法。可以说,就是“授之以渔”!
那如何做一个学习促进者呢?毫无疑问,父母应该是孩子最好的学习促进者,正常情况下,他们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孩子可以从父母这里得到人生经验,进而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可惜的是,大多数父母只是反复的经验之谈,孩子却听不进去。其实孩子并非听不进去,而是脱离了自身经验和理解能力,干脆不知所云罢了。其实,要成为一个学习的促进者,不如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改变一下回答的方式。
“水为什么会流?”你的孩子这样问你,该如何回答?“因为水是液体,液体可以流动。”完全正确!但是却没有帮助他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也将探索未知的热情变成了枯燥单调的记忆。长期以往,孩子就得了“知识消化不良”,以为正确答案就是一切。
或许我们可以试试下面几种回答,并且学习一下这些回答背后的作用:
你可以先夸奖他“你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啊,你观察的很细!”(肯定孩子,保持他的探索欲和信心);
“你认为是为什么呢?木头为什么就不会流动呢?”(引导思考,通过比较旧经验帮助建立不同经验间的联系);
“我们一块去网上查一查好不好?”或者“爸爸的朋友是老师,我们一起给他打电话好不好?”(启发孩子自己寻找答案);
“我们把水冻成冰,看它还能不能流动呢?”“除了水,还有什么可以流动呢?”(通过延续问题,挑战发散思维)。
通过和孩子针对问题的讨论,有意识地联系孩子过去的经验,帮助孩子知道怎样用上这个新知识,逐步塑造孩子头脑中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构建出孩子自己的知识体系。让他们知道比正确答案本身更重要的是思考和深化自己的问题。
其实,这种教育方式可以渗透进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比如读书、打游戏、玩乐高。让学习不再是简单问答,不再是单调的记忆和严肃的考试。而是主动的、有目标的、有逻辑有体系的自然而然地进行。父母要成为孩子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监督者,施压者。潜移默化,就让学习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