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偶得

作者: 朱朱82 | 来源:发表于2018-02-06 20:09 被阅读77次

    最近,事冗时窄,在紧张的备考间隙,偷空读了几本书:英国资深剧作家蕾秋·乔伊斯的小说处女作《一个人的朝圣》、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以及王君老师的《听王君讲经典名篇》。

    《一个人的朝圣》主人公是一个六十岁的普通老头——哈罗德·弗。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夫妻疏离,老年丧子。

    一个普通的日子,他收到了一封不普通的信,一位老友罹患癌症。他在一瞬间竟冒出了一个疯狂的想法:徒步去看望老友,只为让老友能有一个活着的信念——等他。他千里跋涉,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627英里。

    路上,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听他们讲故事,反思自己的生活。一路上,哈罗德脑海充斥着回忆,小时候母亲对自己的遗弃,父亲在他16岁生日时将他赶离家园,儿子戴维因为缺少爱而选择自杀,妻子因此与他有了近二十年的隔阂……所有被他藏匿的伤痛都一一呈现。当人选择正视伤痛的那一刻,就是生命的重生。

    生活经常是看似波澜壮阔,实则一潭死水。热闹是别人的,懂得寂寞,享受寂寞,才是自己真实的生活。正如电影《无问西东》中所说:“把自己交给繁忙,得到的是踏实,却不是真实。”

    人的成长,最核心的就是与自己斗争。一个人活着,一定首先要学会与自己相处,要留时间让自己与天地对话,向外发现自然,向内发现自我。

    同样,作为一名教师,忙于上课,忙于成绩,忙于应付学生与家长,忙于家庭……各种琐事让自己有理由忙忙碌碌。年终考核,凡此种种忙碌之事竟然被考核表所拒,它们残酷精挑细选,留下的仅仅几条而已。那留下来的,也非得沉潜下心,咬紧牙关,经历一番寒彻骨不可。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中,都需要一条朝圣之路,这路,也非得自己走出不可。

    《人类简史》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的一部重磅作品。它从十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一直讲到科技发达的现在,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阅读这本书,就像跟着作者在历史的长廊中漫步。

    同时,作者又不断的针对过去和未来发出独特的判断和预言。当人类在享受自己创造的文明时,作者却提出振聋发聩的观点。

    如人类走向农业革命,作者认为:如果从牛羊的观点而非牧者的观点来看农业革命,对绝大多数家畜来说,这是一场可怕的灾难。这些“演化”的成功是没有意义的。就算是濒临绝种的野生犀牛,也比关在小格子里变肥,等着成为鲜美牛排的牛肉,日子应该还是好过的多。

    当人们从采集生活走向农业生活时,迎来的却是束缚自己的枷锁。作者认为:人类一心想追求更轻松的生活,于是释放出一股巨大的力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但结果并没有任何人料想到,甚至也不是任何人所乐见的。并没有人在背后操纵农业革命的发生,或是意图让人依赖谷物为生。一开始只是各种小事,主要就是希望吃饱一点,生活安全一点,但最后累积引起的效应,就是让远古的采集者开始花上整天的时间,在烈日之下挑水务农。

    书中还有很多观点振聋发聩,让人深思。如:身为人类,我们不可能脱离想象所建构的秩序,每一次我们以为打破了监狱的高墙,迈向自由的地方,其实我们只是到了另一个更大的监狱,把活动的范围稍稍的扩大。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绝大多数人如草芥,无法选择自己的生,也无法选择自己的死。被时代裹挟着前行,浩浩荡荡,沉稳向前。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所受的枷锁越来越繁重。人,无不活在枷锁之中,越想摆脱,枷锁便如那紧箍咒般死死将你束缚。快乐不决定于物质,人类在进步,但人内心的快乐值未见得与日俱增。相反,适应枷锁,减少物质追求,注重内心世界的构建,方乃真实的生活。

    也许,教育也是如此,哪里有真正的自由。一切都是相对的,带着镣铐跳舞,舞姿依然轻盈,便是大美了。许多有情怀的教育者,即使如西西弗斯一般,不断推石头上山,不断遭受石头滑落,依然能找寻自我的乐趣与价值。

    读王君老师的书,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最深刻。王君老师说:“最不完美的创新比最完美的守城伟大一百倍。”这也是青春语文的价值观。王君老师何来创新之勇气?为何我在教学中缺乏创新的能力?过度依赖教参,过度依赖网络,所上之课大多因循守旧,年复一年说着同样的话,不痛不痒,自己都觉得乏味无趣,更遑论孩子们。而王君老师的课堂,总能巧妙的找到语言文字和主题内核之间的关系,并艺术的呈现出来。

    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课上,我们常规教学无非是带着学生品一品新闻语言的准确性,而王君老师不仅如此,还带着学生感受此篇新闻用语的优雅于气势磅礴。

    如呈现原文:占领扬州、镇江、江阴等县的广大地区;

    业已切断镇江、无锡铁路线路。

    改文:占领扬州、镇江、江阴等县的广大地区;

    已经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在“业已”“诸”这些词中感受毛主席的文言功底,用词的典雅庄重。最后引导学生体会:新闻的滋味很绵长,是因为新闻的背后站立的不是一个小小的“我”,而是一个伟大的“我”、一颗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新闻背后一定有伟大的情怀。

    至此,这篇老旧的新闻已让我们内心澎湃,王君老师接着往深入引导孩子们真正走进“新闻。”王老师说:“为什么我们既要读小说,又要读新闻呢?在《说文解字》中,‘闻’是用耳朵听,倾听的不是自己房间里的声音,而是门外的声音,而且还是门外不断变化的,传递给我们这个时代的最新变化的声音!”此节新闻课,定让学生记忆深刻。

    王君老师在执教《陋室铭》《爱莲说》时,她进行了大胆整合,把为学生所熟知的知识分子进行比较,探求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王老师告诉孩子们:“周敦颐、刘禹锡、范仲淹、苏轼都是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孟子说读书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范仲淹、刘禹锡超过了孟子。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管是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他们都坚定执着,把兼济天下作为生命的崇高追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群走在时代的风潮浪尖上绝不沉沦绝不逃避的文人们,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筋骨和脊梁……”

    原来,大胆创新的背后,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是深厚的文化功底;是敏锐的教学眼光,是对教材的深入把握;是对生活的无比热爱。跟着王君老师读文本,读到的不仅仅是文字,还有一片海洋。时而沉静,时而澎湃,那是一种最美的辽阔……王君老师把语文天地的帷幕缓缓向我拉开:方法也分层次,唤醒也有深浅,感悟也见雅俗,教学之路无止境。每一个文本教学,都有更高的等着我们开启。

    钱梦龙老师说:“语文教学其实也是语文教师自身阅读状况的生动展示。”教学的孱弱说到底就是阅读的苍白。同一个世界,对诗人呈现的是新鲜有趣的境界,对常人则永远是一个平凡乏味的混乱体,文本亦然。当阅读丰富我们视野的时候,课堂就广博了。王君老师说:“有情趣的人才能上出有情趣的课。”我觉得,要有情趣,就需要不断建构自我,不让自己成为别人精神的跑马场,在阅读中永无止境的追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偶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dkn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