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素材收集
(1)剪下藏好,先进后出
剪下:利用第一篇所介绍信息收集功能来剪信息,将网页、微信、微博、豆瓣、知乎、Kindle标注的素材内容都剪辑下来。
藏好:统一归档到印象笔记。
先进:INBOX即我的暂存盒。
后出:阅读文章将INBOX清空的过程,我称为“零态清爽”,逐篇阅读,删去无用、记录笔记、分门存储、建立不同信息联系,让INBOX归零、信息清爽。
你是个合格图书管理员吗?还是任凭书本散落在馆内?
2 灵感收集
随时随地,顺手记录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
之所以称“捕捉灵感”,是因为灵感灵光一现、稍纵即逝,就跟扑蝴蝶似的,扑不到的笨拙到懒得扑的怠慢。
我们都知道好点子对作者意味着什么,但首先不是捕捉好点子,而是捕捉所有点子,让所有乍现捕捉到印象笔记。你可以简单打字利用粘贴板或讯飞语记口述,任何感谢现代工具使你可以在因麻烦而决定“let it go”之前记下来的方法。
定时整理你的点子,然后进行标签、串联、分类存储。下一次写作的时候,通过搜寻功能便可能快速唤起某日捕捉的想法,找到“啊哈”点子。
3 分块写作
随时随地,顺手记录
每1篇10000字都是10个1000字,而每1个1000字,你又可以拆成300字你的想法,700字支撑素材。
分块写作,首先避免自己以最终目标恐吓自己而走入拖延。以先写下第1个100字为目标,往往就会发现从断墨般到越来越顺畅、越来越自如。
其次这有助于我们充分发挥创意,不受行文顺序限制,兴之所至便随手一写。建立一个母笔记本,写下你的大纲或概要,然后建立多个子笔记本,分块写作,这样可以避免思路在一处一时的堵塞的痛苦。
4 Markdown语法
随时随地,顺手记录
Markdown是一种轻量级的标记语言,比如说:
文章写作,尤其是新媒体写作,需要通过各类标注格式来更好传达作者意图,引领读者。而Markdown使你不必在写作过程中在工具栏翻找格式工具,用代码排版,保持你写作的心流状态。
心流是指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到某活动上的感觉,会产生高度的兴奋与充实感。——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PART 2 案例分析:我是如何在知网研究者较少情况下写出法学院优秀毕业论文的?
1 荡涤心灵
1.1 做好准备
为了避免“今日又是没写论文的一天”,收拾好一切物品,打造学习的个人场,暗示“今日感觉来了”。
我会带上电脑,到咖啡店尤其是站立式餐台的咖啡店,我喜欢听着白噪音,以“安定的人群中的独处”状态,打开手账本随便写几句,玩玩手机后开启飞行模式,插上不播歌只为了表明“别管我”的耳机。
1.2 鼓劲加油
除了DDL迫近让我们咬牙硬上外,通过分解自己畏难情绪也可以避免拖延。
关键在于不要让自己被最终目标吓到,将“完成毕业论文”分解成确定主题、初步阅读、大纲构思、素材收集、整理笔记、初稿写作、补充阅读、修改二稿等任务,再将每项任务细化为具体的小步骤。让要做什么,都有剧本。
还是不想做,想象自己是个机器人(你愿意地话还可以自配嗡嗡电流声),机械启动两分钟,一板一眼地做第一个步骤。往往打破了惯性懒惰,后面就变得容易起来了。
天才不过是一个经常能完成自己工作的聪明人而已。——爱迪生
2 收集资料
写作前势必需要阅读大量文献,广泛收罗素材,而这一过程的时间往往超过写作本身。
然而,沉迷于素材收集,用低效率的忙碌来代替真正困难的阅读与写作是一种拖延症的表现。——余芋头
信息时代作者的优势与劣势?
论文或是任何文字作品,都需要几何倍数的阅读量与信息积累作为支撑。
值得感谢的是,我们不需要再到图书馆一页页的去翻查资料,我们的信息来源广泛而多元,坐在家中联网就可以我为中心源源不断获取信息。
简单易收集、信息来源广、信息数量大的另一面:
信息鱼龙混杂而筛选困难,比起收集,整理筛选更需时间投入,即对信息系统进行降熵。
信息多元多渠道而整理困难,我们要寻找跨平台的统一整合方式,并且注意格式错乱导致的无效收集。
信息全天候让停止信号难以接收,我们不知道该中断阅读与收集,从源源不断的信息流中脱身而陷入信息贪婪。
2.1 多渠道收集
我的主题是有关算法、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法律,写作期间相关中文文献较少的研究话题,因此我并不能从知网获取充分的材料。
我关注了大量的互联网公司数据研究机构的微信公众号,访问了IEEE等国际组织网站,关注各国前沿资讯分享与国家大报告,收藏大数据研究院等国外学术科研个网,甚至观看相关的基础课程视频…
2.2 统一格式
通过印象笔记进行统一剪藏,清除格式,存储到毕业论文INBOX。逐篇标记、注明、存储后。
2.3 集中阅读
我的INBOX零态清爽的时刻,就是我对这个主题建立了初步认知的时点。
3 消化资料
3.1 限定数量
避免自己不断试图收集更多更全面的素材,避免低效率低产出的忙碌形成“我在写论文”的错觉,我会设定一个收集数量,停止收集新文献并返回阅读。
3.2 笔记为王
阅读是个被动过程,持续阅读会产生一种知识错觉,所以要通过记录笔记、简要复述来加工反刍信息。
3.3 我的笔记规则
A.标记笔记法
设计出自己的笔记规则,帮助自己通过形式来拆解内容。比如区分背景、关键概念、核心论点、支撑论据。一般来说我会用★仿宋蓝字来批注我的想法,▲楷体紫字来写总结概述,高亮来标注核心论点,加粗来标注关键概念,下划线来标注重要论据。
B.思维导图法
对于书籍著作,用思维导图方法先快速浏览全书按照标题内容写下初步思维导图,可以对书要讲什么、论述逻辑有个预判,在后续阅读中逐渐填充思维导图。
C.摘抄法
跨格式文档。手写摘抄太低效,用讯飞语记朗读或者是拍照截图保存。注意留存出处。
D.及时删除
感谢沉没成本这个概念,虽然是大牛文章但读了似乎没什用处,即使快读完了也能及时中断,保存了也及时精简。
3.3 目录有序
完成一批次的文章阅读之后。将所有阅读的文章罗列表格,按照文章名字、论述问题、论述观点、关键词等建立索引表格,进行简单的文献管理,方便随时复查。
4 大纲目录
4.1 画脑图
快速浏览自己整理的表格,然后用思维导图进行头脑风暴。将自己所想到的内容,澄清思路,架构文章。计时10分钟快速且毫不犹豫的写下任何跟我论文主题相关的点子。最后再将思维导图用认真的文字,整理成大纲。
写作是个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语法结构,转换成线性字符串的过程。——史蒂芬平克,《风格的感觉》
4.2 搬新家
按照大纲分解的文章部分,建立不同的笔记本,将前期收集的文章转存到各部分的笔记本里,将INBOX里零散的资料按照大纲逻辑重新整理归类。
5 撰写初稿
5.1 分块写
大纲完成后,素材也分类存储了,写作也未必按照顺序从头到尾一气呵成,我喜欢分块写作,想到什么写什么,完整记录每一个点子,进行头脑风暴式、模块式的写作。
5.2 烂笔头
每部分写作都抱着“我要写篇史上最臭的文章”的心情,关键是连贯、持续、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5.3拼积木
在完成了大纲各个小标题下的部分写作之后,先将它在笔记本内拼凑成一篇文章,加入过渡句,修整表述、统一思路,进行第一次黏合作业。
5.4 大胆改
用印象笔记的工具栏,删除线和红字批注对全文用力修改,因为已经接受了“第一篇文章超差”就可以爽快羞辱自己。在拼凑的文章基础上逐渐改出一篇一体性的文章。我喜欢看着自己的批注版,新开文档,从头到尾再敲字,一面捋顺自己,一面统一表述。
6 垃圾重造
6.1 间隔两三天
刚写完总对这篇好不容易出生的文章报以父母之情,即使是个湿漉漉皱巴巴的幼崽也以慈爱光芒觉得“写得真棒”。间隔两三天,消散情绪,放空思维,重新审视。
6.2 抛弃鸡肋
词约旨丰,一语中的是写作的关键。作者总是会有太多自认为精妙绝伦的语句,即使没什用处,却不舍删除。你要做的是抛弃鸡肋,精简表述。
读者一定不喜欢吃鸡肋
所谓鸡肋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就像是个穷惯了的人,舍不得丢掉那么点肉。
首先,我知道读者一定不喜欢吃鸡肋。作者自以为的精彩语句,既然有它也可,无它也罢,就不必奢望你的“超棒的一句”可以抚慰读者“太长不看”的烦躁心情。
然后,我是假装不丢而丢。我也舍不得删除,便自我欺骗地建了个“待用”笔记本,假装只是挪移待用,而从原文删除,克服了心理不舍。
实际上我是删掉了,并且过了几天后回头看看精简版的文章往往再也记不得待用笔记本里写了什么“字字珠玑”。
7 修改补充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余芋头
继续扩充阅读,不断修改,将那些已经使用过、不再启发性的素材删除。意识到修改才是关键,这句话给了我莫大的释怀,让我坦然接受每一稿“怎么还是这么垃圾”。
8 补充要素
补充前言摘要,罗列参考文献等等必要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在文献阅读阶段制作了文献索引表格,并对每篇文章标注了来源作者,并对转述引用过的文章观点用标签进行标记,这大大简化了我罗列参考文献的工作量。
9 修改格式
将论文复制进WORD文档,修改格式,以虔诚的心,细节决定一切。
PART 3 文章内容总结,欢迎保存图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