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式结构跟二段式类似,只是多了一层“正”的铺垫部分而已,其目的是制造出更强的比照和出乎意料效果。关于三段式技巧,我曾经翻译过John Kinde的一篇文章《三段规则——来自喜剧界的幽默技巧》,那里也有一些例子(大家可以去我的那篇译文里看一下),不过下面我再举一个我的实战例子吧。
有一次去了一个聚会,在打开一个组合后,我对那些陌生人说:“其实,我现在觉得认识新朋友的时候,我很厌烦老是重复着说那些套话。” 我停顿了一下。看着他们中套的眼神,然后说:“比如,初次见面的时候,每个人都总是这样问我:你叫什么名字? 你是哪里人? 以及,你是单身吗?”
说完之后,他们都笑了,效果相当的好。我给他们留下了比较自信诙谐的印象,而且制造了轻松的气氛。
这个例子中,我先引出一个事实或一个情境——陌生人在初次见面时常见的问话。然后,我用“你叫什么名字?”和“你是哪里人?”做两层正面铺垫,再用“你是单身吗”抖出出乎意料的笑点。
4. 跳出落回
基本结构:
事实,奇,正。
这个可以看成是反序的“二段式”,即对于一个刚说出的事实,先说一句不着边的话跳离这个话题(出乎意料),然后再回到跟那个事实相关的话题上,作为对那句出乎意料的话的解释和补充,用来增强幽默回味。
举个最简单常见的小例子: MM:“谢谢”。 我:“你说什么?” MM:“谢谢。”
我:“其实我听清楚了,我只是喜欢听你再说一遍。”
这里,MM说“谢谢”(事实),而我先用“你说什么”来跳离,诱使她再说一遍“谢谢”。这样我便用“喜欢听你再说一遍”做幽默的解释。
再比如说,
MM:“你请我吃饭吧。” 我(盯着她的脸仔细地看):“你脸上的皮肤真好,一点痘痘都没有。” MM:“„„ ” 我:“不过不奇怪,因为你的脸皮太厚,痘痘很难长出来。”
5. 符号化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总是习惯于将各种人、各种事物按照各种关系进行分门别类,于是就有了stereotype。虽然我个人很不喜欢stereotype,因为这往往会导致诸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狭隘的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地域攻击等等,但有的时候还是可以用作幽默的一种技巧的——当然,有时需要慎用,以免冒犯那些不够自信的人。
符号化就是用一种代表性的符号去替代某个人或事物,以达到幽默效果。这里利用的是“间接”的幽默要素。举个最近的例子吧:
那天世界杯小组赛中德国队4:1大胜澳大利亚队。第二天我碰到一个德国朋友(他平时很喜欢开玩笑,幽默感也比较强),我便对他表示祝贺。他说:“没什么,我们只是尴尬了一下那些袋鼠们。”
这里,他就使用了符号化的技巧——用袋鼠来替代澳大利亚队员。如果他直接说澳大利亚队,那就平淡如水了。
再举个例子:
有一次我跟几个老外谈论良品,他们后来还为某个问题争论起来。为了打破话题纠扰,我插了一句:“行了。我看我们最好还是请教**吧。”他们一愣。其中一个哥们就问:“为什么找他啊?”过了一小会儿,另一哥们突然笑了:“哦,**刚从哥伦比亚回来。”
这里我就用“良品”跟“哥伦比亚”进行了符号化连接,制造出“间接”的幽默要素。
符号化的另外的常见形式就是比拟和比喻,这当然也就是幽默的技巧。在很多语言中都大量地存在比拟和比喻的口语幽默。比如,奥运会期间我们把中国国家队的服装称为“西红柿炒鸡蛋”,再比如日本国旗像女人的**等等例子,我不想再展开了,因为只要大家有丰富的想像力就能在生活中找到大量的符号和形象比拟。在给人取外号时,使用的也常常是“符号化”的技巧。总之,这方面的技巧和例子很多,大家很容易就能在日常生活和网络上找到。
值得指出的是,符号必须本身是有趣的,否则仍然无法制造出幽默效果。这里说的有趣,既可以是天生就是有趣的(比如“袋鼠”、“良品”,以及任何跟性、名人、犯罪、stereotype和其他禁忌等有关的东西),也可以是在当时语境中是有趣的(比如土气的“西红柿炒鸡蛋”在庄重的奥运会仪式中就显得有趣了)。
6. 错置
上面的符号化实际上利用的是一种“假借”——借用一种有趣的东西(在这里是“符号”)来制造出幽默效果。而错置实际上也是假借了一种有趣的东西,但不是用来替代某个人或事物,而是把这个有趣的东西放置到一个新的环境中,这个新环境跟这个借来的东西是不和谐的,从而制造出幽默效果。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借用广告词”手法。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广告词,有些相声小品演员或其他搞笑能手将这些广告词在某个情境中说出来,从而制造出喜剧效果。不仅广告词,歌词、流行语等等都可以用来“错置”的。这样的例子大家在网络或电视节目里能经常看到。下面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有一次,一门课程的期末要查资料写一篇小论文。很多人恐怕都知道,对于这类的论文,我们通常都是在网上东copy西paste的,我也不例外。在上交的前一天,老师在课上抽点几个学生上来讲讲各自的论文大概内容。我很不幸地被点到了,于是硬着头皮上台面对全年级一百多人开始谈谈自己的论文。当时我说的一句开场白就把在场所有人都逗笑了。我是这样说的:“很荣幸老师给我机会来讲讲我的论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这句常用电视剧用语“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在这里就被“错置”了,而且在特定的情境中就能恰到好处地制造出幽默效果。
上面说的是词语的错置,其实,具体的人和事物都可以错置,从而达到幽默效果。这个我暂时不详述了,待以后补充吧。 7. 比较
这个是个非常常见的技巧,想必大家都已经知道并经常运用了。比较分别类比和对比,都能制造出幽默效果。
在使用比较时,如果我们能注意运用“假借”技巧(即跟“错置”和“符号化”类似,借用一下有趣的东西)则会增强幽默效果。
我有个朋友,很AFC,属于不敢主动跟陌生女孩说话的那种。有一次我想“开导”他,就说:“像你这样,什么时候才有机会找到女朋友啊?” 他说:“我相信缘分。比如说,有一天我坐飞机的时候,在旁边就正好坐着一个梦中女孩,然后她主动跟我说话。”我便笑着说:“我看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恐怕要比你坐飞机失事的概率还要小得多。”
这里,我借用“飞机失事”这个有趣元素作为比较对象。
8. 文字游戏
文字游戏是个最最常用的制造幽默的快速有效方法。文字游戏技巧很多,如谐音、口音、双关、拆字、曲解、俗语或歇后语等等。各种语言都有大量的文字游戏的幽默,汉语的具体例子很多很多(如“日本人”、“自卫队”等等),大家到处可以找到,我不想再说了。不同语言之间也可以制造出幽默来,比如法语的“笨猪”就是个最常见的例子。再比如,我经常用“哈维的发音在汉语中就是**”的例子来开涮国外的巴塞罗那球迷。
最后,关于培养和加强的幽默感,我的一些经验和建议是:
1 随时随地积极调动自己的幽默感。要养成随时随地刻意制造幽默的习惯。虽然很多时候,你无法即兴地想出幽默的话,但至少你也要在脑子中尝试一下。时间一长,自然会在一定的场合找到适当的机会说出一些幽默的话。不要怕不是原创,也不要怕重复别人的幽默,也不要怕幽默的效果不强烈。你说出哪怕很“轻”的幽默(比如前面的“袋鼠”例子),至少也比你说那些平淡如水的话要强得多。你经常说些很“轻”的幽默,别人还是会认为你是个有一定幽默感的人。总之,关键就是要有自信,不怕说出冷笑话,要有勇气和**不断尝试,不断提高技巧。提高幽默技巧比提高把妹技巧有着更多的条件,因为你可以在任何地方跟任何人进行聊天,而每一次聊天都可以积极地培养你的幽默感。
2 不要太在乎别人的回应。否则,一方面会失去幽默本身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不自信的表现(DLV)。在表达自己的幽默时,要保持自信和得意(幽默加上一点点自大)的样子。我自己的经验告诉我,这样即使别人无法领会你的幽默、或者你犯了错误而导致幽默很低级或无厘头,那也是不要紧的,因为至少表明你是个轻松易处的人,而且,有时候因为别人无法领会你的幽默会给你自己带来高价值和神秘感。
3 自我解嘲式的幽默不是DLV,而是自信、乐观、不在乎、酷和智慧的展示,因此是DHV。最著名的自我解嘲就是苏格拉底对其悍妻的幽默。一个敢于拿自己的缺陷制造幽默的人,就是表明他并不认为这个缺陷会降低他的社交价值,这就是在表明一种价值观和一个框架。
4 在使用有些幽默时要注意对象和场合,否则会被认为失礼、没有教养,甚至会有性命之忧(比如开种族主义等玩笑)。因为正如前面说的,你的幽默也体现了你自己的价值观以及道德标准。
5 要注意提高幽默的品位。正如杂耍人所说的,我们不要做金凯瑞,而要做皮尔斯?布鲁斯南。幽默不是搞笑或**,幽默是包含智慧和品位的。提高品位的一个技巧就是间接、隐晦(subtle)和回味,而要避免直接、直白和低俗。正如我前面多次提到的,间接和隐藏技巧是相当重要的,这样能增加了幽默的理解难度。不要怕听众很难领会,因为在群体中,一旦有人带头笑了,就能立刻帮你间接DHV。同时,如果MM也假装跟着笑,那就是一个IOI。
6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经常走出去,多跟各种各样的人聊天,特别要注意那些有幽默感的人聊天,注意他们使用的幽默技巧,记住他们说过的引得周围的人哈哈大笑的段子,然后拿来为你所用。为此,要准备一本本子,回家后及时记下自己和别人的段子,然后下次再实战中使用。另外,在网络、杂志、电视等某体中,也能看到一些优秀的段子,注意分析器幽默技巧并记下或改编一下,整理到你的幽默库里,最终内化到自己的心灵中去。
7 可以事先提前准备一些段子。比如,我前面说过的那个我剪头发的例子,虽然那个例子是我当时即兴想到的,但当你下次突然剪了头发时,就可以事先准备好这个段子,这样万一别人提到你的头发,你就能脱口运用了。那个清理草皮的段子也是可以随时准备的。以此类推,如果你准备去参加某个活动,或去什么地方,会见什么样的人,你就可以事先做一下功课,根据那个活动会出现什么样的元素,那个地方的符号、那些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前设计一些幽默段子,然后在到达后“适时应景”地抖出来,效果一定会不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