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科是双非院校,虽然我高中是市重点,而且我当时有保送到一家211院校的小语种专业的机会。但是我当时脑子一根筋就是想考医学院,因为很喜欢化学,想做和化学相关的职业,所以放弃了这个难得的机会。之后就是高考并没有发挥得很好,考了一个一般的学校了。说不后悔是假的,但是我之前的状态很是浮躁,如果接受了这个机会放弃高考,可能之后会后悔没有机会去搏一下top的学校。所以怎么说呢,有利有弊吧。
这个双非院校给我之后的人生带来了些许的麻烦,比如在申请国外研究生的时候,很多学校是会看本科是否是985、211院校的。有时候双非就意味着被一些很好的院校直接拒绝。这也是让我心里很难受的一件事。有时候你的“软件”就是实习什么的就是比别人强,但是人家即使没有实习,“硬件”的学校就直接pk掉你了,这你说冤不冤。
当然我承认好学校学习确实会抓得更紧,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深。普通院校会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去实习去兼职什么的。所以说还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吧。
我在大学的时候一直是想毕业后直接就业的,丝毫没有受周围浓郁的考研气氛影响。但是在搜集求职信息的过程中发现有国外交换经验或者在国外念书的经历会给简历加分,所以开始向往出国留学。奈何我的学费和生活费赞助人父母大人们不肯让我离开他们身边太远,觉得我没有能力独自生活(当然不是)。于是没办法我只能还是按照原来的步伐走进企业,一家世界500强日企。多亏这家日企的名头响亮,让我和父母都备有面子。但是面子有了,里子并没有好到哪里去。于是我毅然决然地提出了离职,放弃了快要到手的年终奖。接下来虽然我有找一些其他的工作,但是不知道是只有一年的工作经历太少还是我实力太差,找不到特别满意的工作。于是我就想到了出国。
大多数人出国都是用中介,但是我因为要同时申请两个地方(港英),而且涉及到两个专业——传媒和商科,所以如果靠中介申请的话需要付4份钱,所以我索性DIY。而且港英的申请还是偏简单的,因为不需要像美国一样要和教授套磁。想通之后我就撸起袖子干了。
于是就说到申请学校,其实我一开始的目标是香港那边的大学,首先是因为学费相对便宜而且容易申请奖学金,其次是母上大人不太舍得我离开她身边,香港的话距离相对近些,可以经常探望。但是我开始申请的时候太晚了,商科基本截止录取了,而且香港的商科基本上都要考GMAT,时间太紧来不及复习所以就作罢了(为了证明我不是害怕考G,我特意在收到offer之后好好复习考了一次GRE,成绩嘛马马虎虎)。不过有一所香港的大学还有在招MBA,我想着横竖横就申了一下,然后就到武汉面试,虽然给了有小奖的offer,但是因为学校排名,加上MBA学费着实太贵,我就放弃了这家。
香港商科走不通,那就新闻学或传播吧。因为我本科时有跨校辅修新闻学,虽然辅修没有学位,但是至少粗浅地了解了这个专业。而且香港的新闻也是有名的,于是我就开始着手申请。虽然浸会的新闻学是有名的且专业排名第一,但是学校的综合排名并不高,达不成我想要刷学校的心愿,所以pass。我申请了香港大学的新闻学,因为港大毕竟是香港第一块牌子,而且她的新闻学也不差。我还记得网申的时候除了要填写一般的文书之外还要额外回答一个问题。那年我的问题是“你最喜欢读什么书?”这可难不倒我,我可是一个爱书之人,每次亚马逊都是几百几百地买书。我估计很多申请者都会写新闻学有关或者新闻人写的书吧,比如柴静的《看见》之类的。于是我另辟蹊径,写自己最喜欢的是寓言类型的书,像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谁动了我的奶酪》之类的,而且本身是经济学背景,也会提到一些相关的书,当然新闻学的书也会一笔带过就是了,毕竟怕万一嘛。然后我就通过了网申第一关,要知道不少新闻专业的同学都没有过网申呢(当时建了一个申请QQ群了解到的),所以我已经很满意了。接下来就是笔试了,为了笔试我还是复习了一段时间的。说是“复习”,其实是从0开始的学习。万古不变的第一大题是英文改错,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标点符号改错,我也是复习到这块才知道英文的标点平时我们都经常用错。可能你会问了,为什么要考英文改错,那是因为港大的新闻学是全英文教学,平时写的新闻稿也都是用英语写的,所以考试也是全英文。记得最后一大题是你认为什么现象被大家忽略并想要报导出来的。当时因为思考时间不多,所以就随便写了一个“同妻”的话题。那也是因为之前看过一本杂志做过相关选题的深度调查,所以其实不能算是被忽略的现象啦,但是时间紧迫,我只能想到这个。可惜的是我最后没有写完,虽然我已经很努力地在写了,但还是赶不上提前交卷或者考试结束也写完的同学的进度。群里说基本上大家都写完了,我就知道我完了。果然,我排在了waiting list偏后的位置。之所以知道偏后,是因为群里也有在list里的同学被通知面试了,而我始终没有被通知到……于是最后招满了我就被拒了。然后就是港中文的waiting list了,等了好久,最后也还是悲剧了。港中文是申请的传播学,她是在官网上挂每个人的申请序列号,隔一段时间就会大批的申请状态变为录取,可惜我没有等到这个机会……于是我的新闻/传播梦就此终结。
其实在香港申请的一开始我就开始考虑英国了,就是除了当时随手投了一个一般的学校之外就没有其他动作了。然后这家学校竟然一周内就给了我offer,而且是不需要教留位金的(英国因为之前很多中国学生拿到了offer却攥在手里不去,也不告诉学校打算去其他院校,只有在最后关头才取消offer,导致很多学生失去了申请的机会,才发明了专门针对中国学生的保证金制度。主要就是在收到offer后一段时间如果没有收到保证金的话,这个offer就自动作废。当然这个保证金就像押金一样,如果入学了是可以抵学费的。)毕竟是好不容易有一个offer,而且不用收留位金,所以我也非常不道德地留着这个offer一直不回复(原谅我,毕竟是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知道最后确认了offer才拒绝,而这也是半年之后了。
英国申请是rolling制的,也就是招满了就停止再招了。为了录取后觉得自己能去更好的学校而导致错过交留位金的日期,从而失去这个offer,我就从最好的学校开始申请,然后往下递延。英国最好的莫过于G5院校了,就是牛津、剑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帝国理工学院(IC)、伦敦大学学院(UCL)。牛津剑桥我没有胆子申请,一方面太难,一方面学费贵,另一方面就是实在是没有适合的专业。我其实还是想跨专业申请商科的,因为对本科的经济学并不感冒,而且实习也是没有经济学这种偏学术类的,所以没有商科的牛剑就没办法申请了。于是我就瞄准了剩下的三家院校,其中两家还是挺痛快的,申请后没过多久就直接给了我拒信。就是LSE这个磨人的小妖精,一直没有说到底是录取还是没有录取,大约过了一两个月吧,才来了封信说是第一志愿没有录取,顺眼至第二专业的审核。哦LSE是申请的时候给两个专业的选项的,不像其他学校可以同时申请n个专业,LSE只能一次申请俩,然后都没录取才可以继续再一次申请两专业。反正最后我的两个专业都被decline了,有可能是我本身的素质没达标,也有可能是因为英国可以没有语言成绩(就是雅思托福)就可以递交其他资料进行审核了,我就没有递交语言和G的成绩(因为网上有同学的情况是没有这些成绩的情况下还是申请成功了,我以为我自己也可以,而过于自大了吧)。于是G5全军覆没……
G5没有申请成功之后,我就开始筛选剩下来的学校。当然心中的首选就是曼彻斯特大学,也就是曼大。因为之前在一家咨询所带我的就是曼大的毕业生,所以对这家很有好感。然后我筛选的方式就是三个世界大学排名(QS、Times、软科)英国的、前五十左右的,都挑出来,然后看哪家是三张list里都是前五十左右的,于是除了G5之外,曼大脱引而出。我因为被拒了那么多次,其实当时内心也有些累感不爱了,所以申请完曼大就开始着手去澳大利亚的旅行计划,想着如果曼大也不要我,拿到拒信后再申请其他学校像爱丁堡大学也不迟,所以就没有申请,好省一些申请费。然后等了几天,曼大给了我邮件说要补语言成绩。英国大学大部分都是可以先申请录取后再补交语言成绩的嘛,所以我申请的时候就没给。后来没想到曼大商学院和曼大的其他学院不一样,是一定要先交语言成绩才给你审核整体的材料的。于是我马上去看雅思托福的考位,发现都排在几个月以后了,这时间肯定不行。于是我就在学校官网找有没有其他办法,发现还能用PTE成绩,而且这个PTE是可以当天报名,第二三天就可以考试,再过两三天就可以拿成绩,比起雅思托福动不动就按月来计量步骤所花时间好了不知多少。于是我就自己稍微复习了一两天就考了。但是这个考试有个不靠谱的地方,它官网说会给学校寄送成绩单。于是我等了一个月(这个时候已经快5月了,在申请学校上时间已经很迟了)学校还没有动静,我就邮件去询问,回复说没有收到语言成绩。我只能再打电话去问PTE总部,结果却说他们是不会帮忙寄送成绩单的。我心里真是一万个羊驼飞奔而过。于是我马上自己上传语言成绩,然后审核没几天就通过了,给我发了offer。我还记得拿到这个offer的时候是我在去澳大利亚的飞机上,当时我还是兴奋了一下的。可惜我要申请的市场营销专业已经人满了,教务人员问是选择剩下的没有满的专业还是等到下一年申请。我因为没有工作好一段时间了,而且当时看来也找不到很好的工作的情况下我果断选择了志愿调剂,去了商业分析与战略管理专业。后来在网站论坛里面才知道曼大的市场营销专业是比其他专业要难进的,很多后来遇到的小伙伴都因为不够资格而被调剂,只有我是因为人满了。还是有点遗憾的吧。
可能看到这里的小伙伴会问你不是说家人反对你留学吗?其实我妈在我拿到第一个offer的时候就松了口,因为她从中感受到了我是真心想出国,而不是一时兴起。而且最后曼大的offer也让她非常开心,觉得我还是有出息的,所以就赞助了我的英国求学之旅了。对此我也非常感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