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本书带给我的第一个礼物就是让我走出了“我要是谁”的思维怪圈。
在没看到这本书之前,我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认为“成为更好的自己”没毛病
同意“成为更好的自己”是木马
1“成为更好的自己”没毛病
有一段时间,网上盛传一句话,成为更好的自己。对呀,没毛病呀,多积极多向上,多阳光呀。这不就是我们从小戏说的“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嘛。
图片来自网络2“成为更好的自己”是木马
后来有另外一个声音传出来,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一种思维“木马”。李欣频老师说,当我们觉得“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时候,我们潜意识在说“当下的我自己不够好”,是源于恐惧。
从霍金斯意识能量层级图表中可以看出这种想法会让我们的能量处在“压抑,妨碍个性成长”的地带。
知识焦虑,对比焦虑,寻求认可和关注,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新世界 灵性的觉醒》告诉我:我就是我,无需成为3-千方百计“做自己”
既然“成为更好的自己”会带来恐惧,那“做我自己”总行吧,于是把措辞从“成为更好的自己”跟风改成“更好地成为自己”。
但是如何做我自己呢?其实我也不知道。
更别提“更好地成为自己”了。
让自己学习更多技能?体验更多丰富的生活?满足自己的需求?让自己体验到愉悦与丰盛?
每次想起来,还是觉得很空,觉得哪里是不对的。很赞同李笑来老师在《财富自由之路》中提到的一段话:
绝大多人在追求某个东西的时候,可能连那个东西的定义都不清楚。
如果脑子里的一个概念不准确,或者没有准确、正确的定义,那么必然没办法准确、正确的继续思考下去,进而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因为定义的不准确,所以思考范围模糊,选择依据缺失,进而行动错误.......进而影响整个生活。
不过我当时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惰性”和“浅尝辄止”。也就是说我明明感觉到了不对劲,看到了自己的疑惑,但是却没有想办法去给自己解惑。
我停留在了让自己心烦意乱的状态,没有去考虑我最终想要什么,那我能够开始的下一步是什么?
4-终于知道 无需去做自己,你已经是自己
在这本书里,作者说,“我如何才能做我自己呢?”这个问题事实上是错的,它意味着你必须要“做”一些事情才能成为你自己。然而这个“如何”在这里是不适用的,因为你已经是你自己了。不要再“你已经是”的那个基础上,再加上不必要的负累。
《新世界 灵性的觉醒》告诉我:我就是我,无需成为我也认同李笑来老师在《财富自由之路》里提到的一个观点:注意力>时间>金钱,注意力在哪里,能量就在哪里。当我不再把注意力聚焦在向外寻求,让别人来证明我,告诉我,也不再纠结怎么做自己的时候,是不是是一种自我的救赎和释放呢?好像是挺简单的,听“心”声不听“脑”意,试着找到责任和自由的平衡,如果再能做到自然顺流就更好了。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慢慢就能看到自己是谁。忽然想到,如果不纠结证明和知道,早一天晚一天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有什么区别呢?
5-引申:你怎么证明你爱我
我们经常会遇到“求证明”的场景,经常会遇到需要说出个“理所然”的场景,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上。比如你为什么喜欢我?你怎么证明你爱我?
在《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中有这么个情节,作为刑警的芮小丹在跟坏人作战过程中受伤严重并毁容,她选择了自杀。她的男朋友丁元英在被例行问话中,被发现他跟正常人表现的不一样,比如他在接到芮小丹的电话,知道芮小丹遇到坏人,处境危险的时候一句话都没说。这不合常理啊。
丁元英没有解释,书上说“需要证明”“需要解释”反而是对芮小丹作为合格刑警的不尊重,对他们之间感情的亵渎。
《新世界 灵性的觉醒》告诉我:我就是我,无需成为那个时候还不大懂。
今天突然觉得“需要理解”“需要解释”“需要证明”,那都是求得外在的认可。真正只是活自己本来面目的人,根本没这个需求。
越来越体验到每一本书,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出现地刚刚好。
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还跟小伙伴讨论说为什么有些事物(书,影,乐等等)或老师,都已经存在那么长时间了,我却一直不知道,或者知道却一直没有去靠近?
那个时候有一种评判浮出来:如果我早点……我就不会……我就可以……也许……
幸好又有另外一个声音出来:世界上没有白走的路。
知道后不理解不做
知道后理解了不做
知道后不理解但是去做
不知道依然靠直觉去做了
不知道但是自己悟出来了
……
体验的过程不同而已,如果真的“冥冥中自有天意”,那么老天一定会不断的给到你你需要的东西,如果你没有接收到,那么他会继续的给到你。总有一天你会清清楚楚地接收到。
对我而言,最近有点特别喜欢写这种文字,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无意识,或者阴差阳错看到的文章,遇到的人,读过的书,总是会在某个时间串联起来,更新我之前对一些模糊的纠结的概念的认知。
然后我刚刚觉察到,我现在很享受这种过程,很享受这种不知道下一次老天想解答的是我哪一个问题的这种状态。
之前体验过一次事成心享(武汉印象:遇到宸嫣和欢木),现在想来最近这种概念的梳理对我来说也是事成心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