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家的小朋友六一参加活动,介绍自己的家乡,获得了二等奖,家里人都挺开心的。弟弟回来说那个很简单,随便搞一下的,有父母帮忙指导的。实际上大部分孩子的成长都需要有父母的引导,既然能获奖还是该积极的言语要肯定小朋友的付出和努力。有些小朋友从小对荣誉这些并不关心,只关心有好吃的,我在朋友圈的有些大学教授家的女儿,就是这样。父母很期待孩子能对读书的兴趣多一些,但是孩子很少想着要学习,只想每天有啥好吃的,对吃这件事倒是非常的执念,长成了一个胖子。就是对读书没什么兴趣,这就很无解了,父母都是教授,但自己的孩子竟然一点都没有遗传自己从小就是学霸的特质。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
我想作为父母能做的首先是尽自己的能力去创造一些条件,去积极引导,父母尽自己的能力去争取了,然后再才是顺其自然。可能有的孩子就是擅长数学,有的孩子对文字特别的敏感,与人相处的共情能力特别的强,但是我们能说,不会数学的那个孩子就是不聪明,是笨的吗。在我小时候读书时已经很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对于素质教育是什么,有很长一段时间其实是误导性的,素质教育变成了要会唱歌,会弹琴,会跳舞,要全面的发展。实际上呢,最理想的素质教育好比是一块地,而这块地还都是不同的,有的地适合种玉米,还有的地适合种南瓜,再有些地实际上更适合种丝瓜,但是我们能说,玉米就比南瓜更高端,比丝瓜更好吗。如果这样的地,只允许种玉米,或者要玉米南瓜丝瓜全都种了,那可能就会走进思维的误区。尤其是当下义务教育已经普及,高等教育也已从精英化走向普及化,我们还真的不得不思考,最擅长,最适合的是什么。且能否在相对较早的年纪,就已经进行了自由探索,花费了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去尝试过并找到了自己将要持续奋斗的领域或者是大致方向,简单来说就是立志。
这个比起单纯的只是追赶目标分数考上一个较好的大学,要重要的多。所以最终要培养的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比如会思考的能力,抗压能力,组织能力,等等。一个孩子锻炼出的能力比起考试得了多少分从长远来说重要的多,但分数在一个阶段里,也确实是非常重要,它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可忽略其他,只谈分数也肯定是不行的。一个人能否走得更远,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中,锤炼出的内驱力,这些会促进一个人,不论遇到多么困难的事情,都能应对自如,还能保持信心迎难而上,迟早会崭露头角,成为某一方面的佼佼者。人人都知道该如此,实际操作中却又将理论束之高阁。能力这个词内涵很广,听上去似乎也是虚的,但也正是这些难以用具体指标去一一打分去考核的东西,它很重要,却又在实际情况中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且如何将成绩分数一些非常具体的目标与人的长远发展之间兼顾好,这已经不再是学校教育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家庭教育中也应当引起重视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