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老师谈阅读教学
课上得糊成一片,目的不明要求多,是阅读课常见的病症。究其原因,大多在忽视了驾驭教材,忽视以教材为依据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以实现教学目的,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教材牵着鼻子走,课文中有什么美词佳句就教什么美词佳句,有什么修辞方法就点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写作方法就分析什么写作方法,等等。其结果,多目的往往成为无目的,课前制订的教学目的或难以实现,或大大冲淡,学生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任何一篇课文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体。且不说思想内容,单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可教的就很多,至于佳作,更值得探讨深究。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就阅读教学而言,内容十分丰富,知识点、训练点繁多,不能期望在一篇课文、一堂语文课中解决许多问题。
教学的阶段性要清晰,不管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的培养,都要有“序”,每个学期、每个阶段、每个单元要达到怎样的目的,教师要心中有数,成竹在胸,然后再把这些目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分别落实到一篇篇课文教学之中。教师要舍得割爱,特别是经过钻研有所发现的地方,如果与本课教学目的远离,或关系极少,也不应枝叶旁出,更不应大加发挥。
教学中目的性愈强,收效愈大;随意性多,盲目性大,往往事倍而功半。至于课内不得不割爱的地方,课外与学生研究,那是另当别论。总之,课不能上成身有多处赘疣、臃肿不堪的胖子,应该是主攻目标明确,线条清楚,详略得当,学生读有所得,语文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
课文教学声情并茂,对学生学习有强大的吸引力。声情并茂绝不是表演,也不是游离于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而是充分发挥课文内在的感染力、说服力,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文章情铸成,尤其是文情并茂的课文,情或溢于言表,或在字里行间潜动。
教学时首先教材要烂熟于心,体作者的情,察文章的意,文脉、情脉双理清;其次要选准动情点,满怀感情地启发、提问、讲述、剖析、朗读、吟诵,以情激情,增强学生语言感受的能力。教师的教学用语要规范、生动、流畅、悦耳,能在学生心中弹奏。
声情并茂不是教师唱独角戏,而是教师出于对学生对学科的满腔热爱,精心地、激情洋溢地启发、引导学生想、读、说、写,使文中的佳词美句、精彩段落,通过眼看、口诵、心想,伴随着文中深刻的思想、精辟的见解流入学生的心田,从而获得求知的快慰,思想感情的陶冶。
课要教得声情并茂,十分重要的是要动口;要引导学生抓住重要段落、关键词句反复朗诵,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有些琅琅上口的好课文,忽视口出声、声传情、情铸意的作用,教学效果就大受影响。声情并茂还可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插入精彩的录音、录像片段,也能使课堂生辉。
有一种误解,认为记叙文可教得声情并茂,而说明文、议论文只能是平平板板。其实不然,说明文要把某一事物介绍给读者,总渗透或赞成或反对或褒或贬的感情,议论文对事理进行鞭辟入理的剖析,或正面阐述,或反面驳斥,无不情寓其中。因此,这两类文章同样可教得情思横溢,不过表达情意各具不同的特点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