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你是否时常遇到这种情况:每天进入办公室,就翻看手机,翻看这样那样的网页,看累了,又去倒杯水,喝口茶,或是上个厕所……就这样,一个上午的时间就这样磨磨蹭蹭地过去了,可工作呢?
一到领导催材料了,才发现这样工作没有干,那样工作也没有完成,内心不免产生无比焦虑,人也因此而越来越无精采彩,甚至对工作、对人生也失去了信心,产生了“躺平”、无望的心理。
其实,在我的同事之中,这样的情况也普遍存在。仔细地分析原因,实际就是不懂得专注工作的结果。
在《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这本书中,作者以“专注力”为中心,对时间分配进行思考,提出了提高专注力的三个方法法则,分别是15·45·90法则、杂念排除法、时间限制工作术。
15·45·90法则
作者认为,人高度专注的状态一般只能持续15分钟,不会超过20分钟,因为专注力的保持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在工作、学习时,最好能以15分钟为节点,将人类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可以分为15分钟、45分钟和90分钟三个时间单位,这种规律称为“15·45·90法则”。
也就是说,人在专注学习或工作每15分钟可以“小休息”一下,比如看看窗外、深呼吸几次、扭扭脖子等,时间很短,几秒十几秒即可。
每45分钟可以“中休息”一下,比如起来走一走、听听音乐、吃点水果。时间比“小休息”长一些,可以休息几分钟。
若工作学习时间长达90分钟,则可以“大休息”一次,休息10~15分钟。
杂念排除法
作者认为,杂念是专注力最大的敌人。如果能消除头脑中的杂念,人自然就专注起来了。排除杂念的状态,就是专注的状态。所以,要想提高专注力,高效率地工作、学习,必须首先“排除杂念”。专注力是主动沉浸,抵御打扰的能力。
杂念是怎么产生的呢?
作者认为,“杂念”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原因:“外物造成的杂念”“思考引起的杂念”“人造成的杂念”“通信造成的杂念”。专注力一旦被打断,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至少需要15分钟时间。
哪么,我们应该怎么排除心中的杂念呢?作者也讲述了排除杂念的四种方法:
一是针对消除外物造成的杂念,我们可以整理外物。因为相比于杂乱的环境,整齐有序的环境,会让人更加容易进入专注状态。所以我们既要将自己的工作、学习环境收拾得整洁有序,同时也要将电脑中的文件进行合理有序的分类。
二是针对消除思考引起的杂念,我们可以把心里想着的事情全部写下来,它们就不会再来干扰我们的思路。有研究表明,当我们头脑中有一些杂念难以出去,可能是因为大脑的前额皮质疲惫了。
三是针对消除人造成的杂念,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专注空间。所谓的专注空间,也就是能让我们专心不受打扰的工作学习的地点。
四是针对消除通信造成的杂念,工作时间内把手机收起来,完全不去管任何信息或者有没有来电,而在工作结束后,再去检查手机有没有什么重要的信息,如果有就会打电话过去。假如我们不能做到不去接听电话,但是我觉得至少可以把网络关闭,避免各种软件的提示音干扰我们。
时间限制工作术
可能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学生时代,放假对我们来说是最快乐的事情,但快乐和痛苦往往形影不离,当我们在暑假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很多人都会在最后几天里疯狂的赶作业,所以说写的质量未必高,但最后这几天的效率却是以往的上百倍。
这个例子说明,只要限定了工作时间,人就可以高效完成工作。人在紧急情况下,脑内会分泌一种名叫“去甲肾上腺素”的物质。去甲肾上腺素可以使人注意力高度集中,并能提升学习能力,使头脑变得清醒。由此,大脑就能发挥出最高机能。
工作变成了一种“限时游戏”,我们的干劲也更加高涨。当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时,我们就像玩游戏通关一样,内心会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快感。严守时间限制的人,会对时间限制产生紧张感,从而促进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在去甲肾上腺素的帮助下,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高效率、高质量地按期完成任务。
正因我们身处繁杂的工作中,我们更应用好15·45·90法则,在工作时排除杂念,学会在时间限制工作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从而提高了工作专注力,这样就能让你的工作力翻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