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陪读女儿,我很大的感受就是,小学的知识还真是琐碎,特别是数学,看似每天的课程并不难,但是遇到一个知识点就需要孩子学着动用一个星期左右练习的基本知识去解决问题。因为小学低段,孩子学习直观性,形象性占比非常大,所以让孩子这样进行逻辑性思维好像空中楼阁一样,孩子的状态就是懵懵懂懂,似懂非懂。例如,女儿已经练习一百以内进位加法以及退位减法一段时间,每天坚持练习十五道题,有时候一道不错,有时候错一两道,练习的还不错,我知道不能太苛责孩子,本来这种机械地练习就很浪费脑力劳动,但它又是计算的基本功。如果换做国外的教育环境,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有的刚刚学习10以内加减法,美国孩子们则学着应用计算器计算,当然,针对这样的状况,很多教育专家进行过热烈地讨论,有的提倡孩子不要过早拘泥于简单重复地本来可以以科技进步代替的计算过程中,而占用了孩子思维,创新的时间。有的人则认为数学是除语文外一切科目的地基,运算关一定要过硬才不至于在思考解题方式时占用太多时间。当然事实证明中国孩子的数学如果参加测验,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回到女儿学数学的境况,孩子已经练习这样的计算一段时间了,但课本上一个单元却按照大纲教材还原计算解题思路。例如25-8=?必须填空方法1:15-8=7 10+7=17或者方法2:25-5=20 20-3=17。首先说这两种方法本来是应该孩子碰到退位减法被卡住了,应用拨算珠的方法或者摆小棍的方法自己解决问题时的解题思路。但是,现在倒过来,孩子已然会计算了,但是倒推着写这两种方法,她反而纠结了,不知该如何记住这两种不同的方法,把一个算式分解成两个算式计算。在孩子看来好像把一道本来简单的题变得复杂了。但是练习册里却有这样的练习,于是又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练习。不仅要会填,还得会说会解释,孩子发愁了一下午。问我,为什么要将一道题变成两道题?这也不简单了呀!我个人觉得,学习计算确实必要,但是方法多种多样,只要孩子掌握其中一种能快速解答就可以了吧,练习题或者考题为什么要限定孩子的思维习惯,要求整齐划一呢?
列举了这么个小例子,不知道会不会有人猜测是不是还是孩子学得不扎实呀?这不很简单吗?下午陪孩子出去在广场上玩,遇到孩子的两个同学,我提出同样的问题,两个小家伙也一脸茫然,但是在做让他们抢答计算时,几个孩子表现都不错。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非要在鸡蛋里挑骨头呢?学习的内容算新知吧,孩子已经会了,算旧知吧,她还没有弄清楚所以然,我自己也迷惑了,在和孩子掰扯的过程中,一边耐心的讲解,一边问自己有必要这么做吗?这样做会不会限制了孩子的创新思维,一题本来就多解,为什么非要用固定思维?不过,通过练习了八九道题后,孩子终于能一个空不错的针对一个结果写两组四个算式了,但是,我却高兴不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