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路歌并译

作者: 石宏博 | 来源:发表于2022-04-25 18:37 被阅读0次

    临路歌

    作者:唐.李白        译析:石宏博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译文

    大鹏奋飞啊振过八方,中天摧折啊力量不济。

    所余之风啊可以激励万世,东游扶桑啊挂住了我的左袖。

    后人得此消息而相传,可仲尼已亡,还有谁能为我之死而伤心哭泣。

    注释

    路:应为“终”之误。

    八裔 :八方荒原之地。

    中天:半空。摧:摧折。

    馀风:遗风。激:激荡、激励。万世:千秋万世。

    扶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树,生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得之:得知大鹏夭折半空的消息。

    “仲尼”句:此处用孔子泣麟的典故。传说麒麟是一种祥瑞的异兽。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鲁国猎获一只麒麟,孔子认为麒麟出非其时,而被捕获,非常难过,弃笔《春秋》,因而,《春秋》也被称为《麟经》。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hào))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析:

    根据裴斐《李白年谱简编》,此诗作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即李白去世当年。这首诗题中的“路”字,可能有误。根据诗的内容,联系唐代李华在《故翰林学士李君墓铭序》中说:“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则“临路歌”的“路”字当与“终”字因形近而致误,“临路歌”即“临终歌”。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后一句用孔子泣麟的典故。但如今孔子已经死了,谁也不会像他当年痛哭麒麟那样为大鹏(作者的理想化化身)的夭折而流泪。一方面作者深信后人对自己离世将无限惋惜,一方面又慨叹当世没有知音,含意和杜甫总结李白一生时说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二首》)非常相近。

    这首诗发之于声是李白的长歌当哭;形之于文,可以看作李白自撰的墓志铭。李白一生,既有远大的理想,又非常执着于理想,却缺少了实现理想的内在品德与能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可最后却远远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这首诗说明他在对自己一生回顾与总结的时候,流露的是对人生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达成理想的惋惜,同时也有一种完成了一份伟大事业的欣慰。也夹杂着,叹世无知己,以及由此而来的,对未来的茫然与恐惧一一“当你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人们会怎么记住你的形象?”

    李白是一个对这个世界以及自己都有很高要求的人。

    对自己和对这个世界有要求是没有错的,这代表着自己内心有自己认为值得守护的东西,或者是人物。

    但这一份要求,就代表着对现状的不接纳的,对自己与这个世界多少都是有一份敌意在的,也呈现出一种攻击驱力(精神分析用语)。

    这一份敌意与攻击驱力,是一份双刃剑。它既可以转化为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可以转变为破坏力。

    当这种攻击驱力与敌意,能够向外表达与释放,并被承托,进而改变自我,世界,或是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模式,它就会转化为一种创造力,也是一种生命力。

    当这种攻击驱力与敌意,在向外释放和表达的时候,不能被承托,也就是提升自我或是改造世界,或是改变相处模式失败之后,它就会转变为破坏力,表现为对自我的损害,对世界的伤害以及关系的断裂,而且这种破坏力还会进一步向内坍塌我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质疑自己,不接纳自己,不喜欢自己甚至厌恶自己。

    李白是幸运的,他的这一份敌意与攻击驱力,大部分都转化为了创造力与生命力。

    但也有少部分转化成了破坏力,在人际关系上就体现为关系的断裂。在社会意义层面,太白和仲尼是比不了的,但从一个人的角度上来讲,内心没朋友这种事情,这样的人生,也足以让人悲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临路歌并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ecq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