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财经·投资·理财行业故事
从我国工业软肋航空发动机产业看个人如何成为行业顶尖人物(三)

从我国工业软肋航空发动机产业看个人如何成为行业顶尖人物(三)

作者: 五星连珠 | 来源:发表于2017-11-14 09:43 被阅读71次

上两期,我们从宏观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变化到微观个体特性的认知做了一定的分析,简单来说,是定好“内长外需”:“内长”,就是个体的先天禀赋,特长优势;“外需”,指的是现实世界的趋势性需求点,未来的增长空间。只要把握好平衡好了这两方面,那么,你必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至少,人生不会留有遗憾。

下面本人将从具体事例——我国工业软肋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发展规律来阐释作为平凡个人如何才能从一个行业小白变成行业大咖。有必要先介绍下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

可以这么说,航空发动机产业已经是制约我国最厉害的一个领域,我国进口了大量来自俄罗斯的AL31发动机,就是那些广泛用于苏27,歼11和歼10的系列战机的发动机。即使中国现在想要量产歼-10或者枭龙战机外销,也会被俄罗斯卡脖子,所以一直以来我国航空业都处在受制于人的境地。

可能有的人会好奇,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造得出神舟飞船,却为何研制不出先进的航空发动机呢?大家真的有所不知,航空工业被比作现代工业的“皇冠”,航空发动机更被称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航空发动机是经典力学在工程应用上逼近极限的一门技术,需要在高温、高压、高速旋转的条件下工作。

温度有多高?目前先进的航空发动机工作温度在1700摄氏度以上,大大超过发动机涡轮叶片镍基合金的熔点。

压力有多大?发动机压气机增压后的压力高达50多个大气压,相当于3倍的蓄满水后的三峡大坝底部压力

旋转有多快?转子每分钟旋转几万转,叶尖承受的离心力相当于40吨重卡车的拉力

宇宙飞船、火箭,可以在高温处覆盖隔热瓦,解决高温问题;地面和水面动力,可以把发动机做得大一点,解决压力、强度问题;一次性产品,如导弹动力、火箭动力,不需要考虑长寿命,一些难题也就迎刃而解,最后烧掉或者不再使用就行了。但是,航空发动机不一样,其研制还有“体积要小、重量要轻、寿命要长、可以重复使用”的要求,这意味着难度成倍增加。

目前国际上能搞火箭、导弹、核弹的国家有很多,能搞飞机的也有十几个国家。但真正能搞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只有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等几个国家。综合国力、工业基础、科技水平,任何一方面跟不上,都搞不出先进的发动机。

这就是我国长期落后于人的行业领域,也是我国后期着力突破的软肋。我们再回到个人怎么选行业的问题?要选就选择那些高门槛行业,选择国家即将大力扶持与开拓的新兴战略产业。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有条件或机遇进入航空发动机行业,这里只是以点带面的举例而已。高门槛行业往往是高知识技术含量的行业,而且,这里面不用像事业机关单位那样拼关系拼后台,这些未来高科技行业需要实打实的高技能人才,能力第一。如果这些企业门槛需要特定知识储备,那么不妨选择与此相关的专业修个硕士,或者参与相关实习等,这都是能够跨入该领域的机会之门。

我们继续深入分析航空发动机产业何以如此“高大上”,以及到底怎样才能征服这个领域。

航空发动机不单是设计、制造出来的,更是试验出来的,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航空发动机取得突破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统计,过去50年,美国投入航空发动机预研经费就超过1000亿美元。装备美国第四代飞机F—22的F119发动机,从最初的部件研究到具备完全作战能力历经32年!那么,这么多钱具体用在了哪儿?

航空发动机研制,必须借助大量的试验数据。由于航空装备的特殊性,这些数据只能靠自己试验获得。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出来后,还要做大量的试验进行验证,以充分暴露问题。

有些试验是破坏性试验,需要破坏零件或整机。如涡轮盘破裂试验,做完就报废,而且一做就是几十个盘,因为要累积数据。再比如民用飞机发动机中的风扇包容试验和鸟撞试验,试验需要损毁整台发动机。这些试验不做又不行,是适航体系、设计体系为了保证飞行安全而规定必须进行的试验。

个别试验是不是可以省略?我国在航空发动机研制过程中也曾想走捷径,省去一些试验不做或做的次数少一些,但最后产品技术问题集中暴露,还得补充投资做试验,而且耽误了项目的总体推进。

我们进入一个新行业,会有许多过去未曾做过与不能简单领会的地方,要想快速成长就要选定一批批前辈作为老师,不论花重金也好,花大量时间精力也好,也要学到前辈们的经验,像一个国家花大力气投入在航空发动机产业上那样。

更为重要的是,有时候我们不能走捷径,需要下笨功夫。在专业化的道路上,学不到的要靠自己不断摸索试验,不断暴露出新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图改进。这个长时间的“数据积累”正是自己赖以达到行业顶端的法宝,这些亲身经历与掌握的数据甚至连金钱都买不到。这就是为什么我国航空发动机迟迟难以突破的重要原因,人家是早期发达国家,人家的技术发展都有原始的积累,你后发国家在很多关键领域没有积累,想走捷径从这个地方跳过去,那是万万不行的(除非采用全新的原理与架构思路),后续隐藏在这些局部的问题终究会爆发出来。

任何人想要达到行业顶尖(尤其是高门槛行业)至少需要专注10年以上的积累与打磨,当然,也有极个别有天赋的人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取得骄人成绩,但这毕竟是少数,不做一般情况论。

因此,作为普罗大众的我们,千万不要因为眼前一时的失意而悲观,你想想看我们这么人力物力财力雄厚的国家尚且在一个航空发动机上苦恼了几十年。万事开头难,只要我们认清自己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有前景(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领域,苦心钻研10年并不断与时俱进,那么,即使我们成不了行业中的顶尖人物,至少也会变得不可或缺,难以替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我国工业软肋航空发动机产业看个人如何成为行业顶尖人物(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edx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