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过度自信与决策失误
第19章 “知道”的错觉
光环效应
例如,如果觉得这位棒球投手又帅又强壮,那我们也很容易会认为他投球水平一定很高。光环效应也可能是负面的:如果觉得一位运动员很丑,我们就很可能会低估他的竞技能力。光环效应通过夸大评估的一致性来保持简单和连贯的特点:好人只做好事,坏人全都很坏。“希特勒喜欢狗和小鸡”这种说法,不论你听过多少次,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
“知道”-》错觉:
我曾听说太多人“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前就知道这场危机不可避免”。这个句子中含有一个极有可能引发异议的词,在讨论重大事件时,这个词本不该出现在我们的词汇当中。这个词当然就是“知道”。有些人事前清楚地意识到可能会发生危机,但他们却并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危机。而他们现在却说他们当初就知道这场危机,那是因为危机确实发生了。这是对一个重要概念的误用。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在所了解的事情属实且其表现也真实的情况下,我们才会用“知道”这个词。但是那些当初认为会有危机的人(当初本没有那样多的人这样想,而如今却有更多人声称记得自己当时就是这样认为的)在当时并不能十分确定地指出危机是什么。
不愿意冒险:
很难在事后评论人们是否严格依照标准运作过程行事,因此那些希望自己的决定能经受住后见之明检测的决策制定者只好采用官僚的做派—极不情愿冒风险。由玩忽职守引起的起诉变得越来越常见,内科医生们以多种方式改变了自己的诊疗程序:要求患者作更多检查,请教专家更多病例,采用保守疗法,即使这些方法未必奏效也要用。这些行为与其说对病人有益,倒不如说是保护了医生,埋下了利益冲突的隐患。不断增强的责任可谓福祸参半。
示例—后见之明“这个错误很明显,但这不过是后见之明,你事前根本无法知道。”
“他从这则关于成功的故事中学到了太多,多得有些过头了,他现在已经陷入了叙事谬误的误区。”
“她说这家公司经营不善,真是无稽之谈。她并不了解这家公司,只知道其股票在下跌。这是结果偏见,其中一部分是后见之明,一部分是光环效应。”
“我们不要带有结果偏见。尽管结果偏见有时也很管用,但这个决定是很愚蠢的。”
第20章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这一章用了两个例子,分别是士兵的测试,以及股票投资市场的案例。
利用士兵在某个测试中的表现来判断他未来的发展,以及他本身所具有的是能力是不客观的,甚至说不现实,因为他的当时的表现也许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或者表现的太强,或者表现的太弱,或者说人会因为某些事情改变?这种预测也许并不适用于军队这种环境?
关于股票的投资那就更加说不清楚了,比如苹果最近突破了万亿美元,那么谁能想到当初接近倒闭的苹果公司会成为如今全世界最高市值的公司呢?作者通过分析发现,很多个体交易者他们卖掉股票要比他们买进的股票的走势要好。这个当然只是平均的水平了,也就是现在股票市场的韭菜的水平?但是就算职业的也好不到哪去,比如作者发现。
任何一年中,往往每3只对冲基金中至少有两只的表现要比整个市场的整体表现差。更重要的是,对冲基金收益的年度相关系数非常小,也就比零稍高那么一点点。
有的时候,自信和专业能力反而会导致认知错觉,比如以上的两个试验最后被称为“有效性错觉”和“技能错觉”。
示例—有效性错觉与技能错觉
“他知道这份记录表明这种疾病的变化几乎是不可预知的,他怎么会对这个病例表现得这么自信?听起来像是有效性错觉。”
“她能通过一个富有逻辑连贯性的情景来解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这种连贯性让她感觉很好。”
“是什么让他觉得自己比市场更聪明呢?是技能错觉吗?”
“她就像只刺猬,有一个可以解释所有事情的理论,这让她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她了解这个世界。”
“问题不在于这些专家是否训练有素,而在于他们的世界是否是可预测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