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猜一下汤姆专业是什么?
这一章节的内容通过大量的案例围绕基础比率与典型性进行阐述,由于理论与案例穿插在一起,所以不知道如何写这个笔记,看到文章中最后举出的例子,感觉非常契合文章主旨,所以先复制下来,后面写感想。
(示例——典型性与基础比率
“草坪修整得很好,接待员看起来很能干,家具也十分抢眼,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家经营状况良好的公司。我希望董事会不要依照典型性启示作出判断。”
“这家新成立的企业看起来好像不会倒闭,但是这个行业的成功基础比率非常之低。我们又怎么能知道这家企业就是个特例(一定能成功)呢?”
“他们一直在重复犯同样的错误:用并不充分的证据来预测罕见的事件。当证据不充分时,我们应该以基础比率作为判断依据。”
“我知道这份报告绝对是具有毁灭性意义的,也许它的证据十分确凿,但我们凭什么相信呢?我们必须在做计划时保持一定的怀疑态度才行。”)
【感想】一叶障目(典型性),一叶知秋(基础比率),光环效应(典型性)。
第十五章琳达问题的社会效应
用琳达银行职员和女权主义的银行职员引申出合取谬误的问题,(通过直接比较,人们总会认为两个事件(在此即为银行职员和女权主义者)的联合出现比只出现其中一件事(银行出纳)的可能性要大,此时就出现了合取谬误),即便是受过专业训练的高等人才,也仍然认为第二项比第一项更可信。但也有一个问题,在于如果只是对前一项的详细说明并不会产生合取谬误的现象。
又一次印证了系统2的懒惰性。
【少即是多的逻辑悖论】
文章中举出了餐具评估的例子,在综合评估的情况下套餐A高于B。而在单一评估下,套餐B高于A。又是系统1的自主性导致的偏见。(文章的翻译我也是醉了)
文章看了几遍才有点明白这讲的内容。即是要全面的看问题,关注别人缺点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优点。
后面还有一大部分内容讲琳达问题与餐具问题的联系,伤透脑袋,晦涩难懂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