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窗外雷雨交加。2018年8月的曼彻斯特,大部分时间里都是这样的天气。这一场雨似在郑重宣布,2022年南安普顿的夏天结束了。
母亲问我,离家将近一年,是否想家了。我没有回答母亲的问题。
很多很多年前,想家的情绪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一夜接着一夜的梦,湿了又干的枕巾,和堵在胸口无法遣散的牵挂。如今,梦里也时常会见到熟悉的面孔,但梦醒后,并不会留下郁结胸口的愁绪。
或许,这也是我没有回答母亲的问题的原因。当想念不再是曾经的样子,我在想是不是自己把它弄丢了。
我在读的博士项目是iPhD,与英国传统的PhD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一年需要选修不同的课程,主要目的是让我们了解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现状。虽然申请项目的时候,我们都提交过博士研究计划,但在第一年授课课程结束之后,我们有7周的时间完成新的研究计划,同时也给了我们重新选择研究方向的机会。比如,我们班里的12个同学都选择了与最初申请项目时不一样的领域。
iPhD项目和美国的PhD类似,只不过在美国博士项目前两年是上课,两年后通过考核才正式开始自己的科研。也因此,前两年里,博士项目的学生是PhD Candidates(PhD候选人)。这也是为什么,在英国PhD的学制一般是三年(p.s.这里谈论的是学制,而实际学业完成的时间一般会比学制时间超出一年左右),iPhD是四年,在美国则是五年。
基于这样的认知,在第一年所有课程考核通过且研究计划达到要求之前,每次说自己是PhD学生的时候,我都会觉得心虚。
上周研究计划成绩公布,一颗悬着的心总算落下。而我的导师早在我提交计划前就给我发了邮件,说自己的年假将于8月开始,我们下一次见面会在新学期(新学年开学是10月1日······)当然,如果有什么急事,她也会回复邮件的。言下之意,“我在休假,谢绝打扰”。不过,因为第一年我们并没有导师(考虑到我们第一年结束后会改变研究方向),目前的情况对被“放养”了一年的我们也没有太大影响。而且,班上大部分的沙特同学都已回国度假了。
扯远了···言归正传,我想说的是,因为近段时间放松了些,我迷上了烹饪相关的短片,尤其是一个远嫁德国的中国广东姑娘Yuan给一家人做饭的视频。网上有很多类似的视频,但每次看Yuan的视频都会被触动到,让我想念父母做的饭菜,也会想念曾经对烹饪的热情。
满足不了口腹之欲,就当让眼睛解解馋吧。
虽然我会做饭且大多数情况下能做出自己预期的食物,但每次看视频,我顶多在脑子里温习一遍父母做的类似菜肴,还有设想自己做菜的场景,但并没有打算真的去做。这样解释听起来像在给自己的懒找借口,但我对烹饪的执念在于——心境。所以我把期待放在一两年后回国吃父母做的饭菜。
我确实也没有偷懒,一日三餐加咖啡都是自己做的,只不过一直在简化而已。所以当我看到印尼室友用一口超大的锅煮了而后分装在无数餐盒的饭食,无比震惊。难怪她那么喜欢笑,Yuan也很喜欢大笑,这就是食物的力量吧。
不记得在哪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吃饱了就不想家了。”因为,尤其身处异乡,对家的思念和食物的记忆间有着千丝万缕。
如今我对家的想念和舌尖的记忆有关。或许是因为一直口味比较清淡,所以这份思念也缓缓的、浅浅的,但从未断过。舌尖的记忆力比想象中的惊人,而且巨细无比,这是我在看Yuan的视频时的最大发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