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吠陀文化中,社群按照分工,分为四个varna(注: 这里不同于为种姓制度caste),varna意为社群,也就是基于相似分工 天赋 能力的人 组建的一个知识分享 资源置换的生态系统。
而varna系统不是由出身决定的,而是按照个人的兴趣 能力和选择决定。varna系统是一个经过设计的科学体系,每个人可以在各自的varna获取需要的资源和知识,来达成这一世需要完成的使命和任务。
古吠陀文化尤为重视灵性的提升,智慧的增长,最终达到开悟的目的。 这四个varna皆有开悟的机会,区别只是路径的长短。作为僧侣 直接去探寻真理 承担社会灵性的责任是最为直接的一个方式。而吠舍 首陀罗 刹帝利,有都有机会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去行走,最终获得开悟。这套系统创建之初是不论高低贵贱的,并没有说 婆罗门和刹帝利更为高贵一说,只是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
至于商人这条路,如何能够通过不断修炼去获得开悟呢? 在古经书中有根据说是可以的;
the nature of man decided which community he would belong to A Shudra was one who sold his time. A Vaishya was one who sold a product or his creativity. A Kshatriya was one who sold his confidence and valour. A Brahman was one who sold his intelligence. Thus took root the Indian Community system.Understand how to transcend all these virtues and rise beyond them to become one with the Supreme Self that is beyond all passivity, passion and purity.
一个人的天性决定这个人所在的社群。一个首陀罗是出售自己时间的人,一个吠舍是出售产品和他的创造力的人,一个刹帝利是出售他的勇气和勇猛的人,一个婆罗门是出售他的智慧的人。
各个角色 varna/jati 需要履行不同的角色和行为准则。 婆罗门分享知识,吠舍从商,如若一个人搞不清自己的身份就会出现身份的认知混乱和迷惑。 一个自认婆罗门的人如果去从商,或者上战场,就会出现疑惑而无法胜任自己的角色。 如果刹帝利进入商人思维或者讨价还价的思维,就会失去强有力的空间。
身份认知坍塌,不一致性 不真实性等就都会出现,也是《薄伽梵歌》里所说的社群之间的混乱。每一个人都需要完成他的角色。
Brahmina:需要最高层次的意识状态,因此不能有不一致的错误,或是暴力,或者杀害无辜的人,而同样的行为在刹帝利是被允许的。绝对的无暴力。
如果绝对的无暴力思维放在刹帝利身上,将会无法保卫自己的国家。
vaishya的空间和角色是啥?
很多的灵活性和创造力,对承诺 契约的绝对一致性,很强的服务精神,精益求精的特质。每一样,认真地觉察,都可以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提升一致性,真实性,责任感和丰富他人。
商人需要放下对风险和未知的恐惧感,更需要放下个人情绪,对过往的纠葛和恩怨迅速地放下,能够任何时候基于当下作最理性的决策,甚至在需要的时候与竞争对手进行结盟,来向自己的上游和下游施压 来争取更大的利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