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深度阅读《毕飞宇:小说课》第一篇:看苍山绵延,听波涛汹涌——读蒲松龄《促织》。
毕飞宇对《促织》极度推崇,他说作为一个小说家,蒲松龄在极其有限的1700个字里铸就了《红楼梦》一般的史诗品格。读《促织》犹如看苍山绵延,犹如听波涛汹涌。
毕飞宇说,小说的格局和小说的体量没有对等关系,只和作家的才华有关。《促织》从“宫中尚促织之戏”这个开头,引出了“欲媚上官”,“欲媚”是什么?从根本上说,其实就是“奴性”。封建文化说到底就是皇帝的文化,皇帝的文化说到底就是奴性的文化,奴性的文化说到底就是“欲媚”的文化。由此可见,语言是想象力的出发点,语言也是想象的目的地。好的读者一定会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大局,一只眼睛看局部。
写小说一定得有“匠心”推波助澜,所谓“匠心独运”就是这个意思。面对情感,小说不宜“抒发”,只宜“传递”。小说家只是“懂得”,然后让读者“懂得”,这个“懂”是关键。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小说也是有裁判的,这个裁判就是美学的标准。说到底,小说就是小说,不是马戏杂耍。在小说里头,即使你选择了传奇,它和日常的常识也有一个平衡的问题。不顾常识,一味地追求传奇,小说的味道会大受影响。
小说文学需要想象,想象需要勇气。想象和勇气自有它的遥远,但无论遥远有多遥远,遥远也有遥远的边界。无边的是作家所面对的问题和源源不断的实践。
在蒲松龄时代,他的小说所要做的依然是“借古讽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