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工作生活婚姻育儿
让亲情永远在-漫谈婚姻与子女成长:下篇-永不消失的亲情

让亲情永远在-漫谈婚姻与子女成长:下篇-永不消失的亲情

作者: 郭向阳 | 来源:发表于2019-07-02 11:40 被阅读0次

                  永不消失的亲情1:我该怎么办

           一个晚上,我正在辅导室值班,一位同学轻轻地敲响了辅导室的门。这是一位高三的女生,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她有自己的期望和目标,自己的成绩也还不错,但她总是担心,总是担心自己能不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能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她说,她知道自己的成绩虽然不算很好,但还是可以的,可有些时候她总是会觉得自己很无力,觉得自己没有力量去完成自己要完成的事情。当时我感觉这应该与高考的压力有关,但压力本身好像又不是问题的根源。于是,我引导她去“看到”内心的那个自己,在放松下来之后,她能够看到那个内心的自己了。当我问她那个自己有多大时,她告诉我大概五六岁的样子,她觉得那个自己很弱小、很无助。于是,我又引导她通过借助一些力量完成内心那个自己的成长,这个过程结束后我又引导她去看到那个内心的自己,然后又问她有多大,她说和现在的自己差不多了。接着她有告诉我:老师,刚才那个成长过程中,我好像把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事又重新过了一次。

           她说,在她很小的时候,爸爸和妈妈分开了,自己跟着妈妈生活。他们刚分开的那段时间,妈妈很消沉,加上生活、工作的压力,妈妈那时的状态很不好。那段时间,她有时觉得妈妈对自己很好,很疼爱自己,有时又会感觉妈妈很凶,让那个弱小的自己感到紧张、恐惧……当然,后来妈妈从阴影里走了出来,自己和妈妈的关系也变得很好了。可是,那段时间的经历却在自己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大人对孩子好的时候好的不行,不好的时候又很不好,小孩子会受不了的。”

           “大人对孩子好的时候好的不行,不好的时候又很不好,小孩子会受不了的。”这句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如在耳旁。的确,家长如何对待孩子,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如何对待他们,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有时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对事情的认识和感受是感性认知或者以感性认知为主,他们不会也不可能去分析:爸爸妈妈今天对我好是因为他们爱我,爸爸妈妈今天对我不好,不是因为他们不爱我了,而是因为爸爸妈妈最近工作不顺利、压力大或则其他原因。所以,小孩子从父母对待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态度中感受到的往往是温暖、温馨、愉悦或者恐惧、紧张、不安。如果父母对待孩子“好的时候好的不行,不好的时候又很不好”,也就是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不稳定,由自己的心情和状态决定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和反应。孩子往往会觉得对父母的关心和爱没有把握,难以判断什么时候父母会对自己好,什么时候父母会对自己不好,从而会在内心产生不安和焦虑,危及孩子的安全感。

           而对年幼的孩子而言,安全感是最重要的。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安全感的幼儿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起信任、良性的人际关系,积极挖掘自身的潜能,接纳并充分实现自己的成长。而缺乏安全感的幼儿更多地会感到孤独和被拒绝,对他人通常会持有不信任、嫉妒、傲慢甚至仇恨和敌视的态度,行为上也更容易出现逃避、退缩或攻击性的行为,较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要学会关注自己的心理和状态,学会照顾自己——不仅在生活上,更是在心理上,不要把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压力、不良情绪带进孩子的生活中,尤其是当我们的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因为我们对孩子的忽冷忽热会让孩子很受伤。

                  永不消失的亲情2:你是我的全部

           那天见到女孩时她的神情很暗淡,强烈地担心今后的学习生活自己无法坚持下去,觉得干什么事都没有意思(包括吃好吃的、参加活动、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看课外书等等)。事先通过老师我已经了解到这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学习成绩也挺不错。后来在跟孩子交谈的过程当中我逐渐了解到,孩子在一个单亲家庭,母亲带着她过得很不易,她觉得母亲很累,所以懂事的她就希望通过努力让自己有一个好的前途,让母亲有一个好的生活。

           母亲对她的期望很高,母亲曾经说过她就是母亲所有的期望,所以她给自己的目标也很高,为了学得更好,她几乎把所有能用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所以她觉得自己的学习努力应该取得明显的成效。但实际并非像她想的那样,成绩进步并不明显,还有一些同学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她。那么努力却出现这样的情况,她分析原因之后归结了原因——我不行,我笨!而实际上她的学习状况跟她的学习习惯、学习生活的时间安排和所处的水平都有关系,而并不是因为她比别人笨,不是因为她不行。 母亲的高期望让孩子产生了自我的高期望,高期望下自己付出所有的努力,结果却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孩子最终归因为“我笨”、“我不行”。面对自己的未来和辛苦受累的母亲,“我笨”、“我不行”,我没法通过努力去争取我自己的未来,也无法让母亲过上好生活,此情此景,孩子除了迷茫、无助、失望还能感受到什么,既然希望都没有了,还能有多少东西“有意思”。

           其实,我们想一想:那句“你就是我所有的希望”究竟有多重的分量,孩子那颗稚嫩的心能承受得起吗?不管我们的状况如何,孩子真的应该成为我们的唯一吗?当孩子成了我们的唯一,我们究竟是帮助孩子成长还是会最终害了孩子?当孩子成了我们的唯一,我们自己的人生又该放在哪里呢?

                  永不消失的亲情3:离婚了,请继续爱您的孩子

           小枫是一个有点内向、拘谨的高中生,平时不怎么说话,和同学相处也还说得过去,不会违纪捣乱,成绩也很一般。这样一个孩子往往属于那种不引人注意的角色,可是,最近再次听到关于他自杀的消息,这已经是他第三次自杀了,前两次多亏老师发现得及时都有惊无险,这一次好像伤得挺重……

           父母在小枫上小学时就离婚了,离婚后母亲去了国外,小枫的抚养权被判给了父亲。起初,父亲忙于生意,也不怎么管小枫的事,只是会定期给他钱,后来,父亲去很远的外地做生意,就把他送到了一所寄宿学校。再后来,父母各自有了新的家庭,对小枫的关心就更少了,从母亲去了国外,小枫就再也没有见过她,他也好几年没见过父亲了。父母离婚时,他哭过、闹过,可他们还是分开了。后来,他最盼望的是父母能来看看自己,那怕就一次,哪怕父母什么也不给自己拿,只要能看到他们,就是自己最幸福的事了!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希望的一次次破灭,小枫的心彻底凉了……他觉得自己孤独地生活在人群中,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活着?不知道自己活下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他常常会想:既然父母不爱自己,干嘛要把自己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平时还好一些,每次学校放假、休息时是小枫最伤心、痛苦的时候,看着别人的父母对着孩子微笑,拉着孩子的手问这问那,他只能扭过头偷偷擦掉眼角的泪水;看着别人的父母一起来接孩子回家,小枫的心里就刀割般的痛……

           于是,他一次次的选择了自杀,希望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痛苦和人生……

           小枫的故事让人读了感觉心痛,也让人愤慨,或许很多人都会觉得这对父母做得太过分。但是,这绝不是个例,类似的事情一次又一次的在我们社会的某个角落里发生着,一个又一个的孩子因为父母的“婚姻之痛”而痛苦着……当我们把“自由”握在手里的时候,是否能去看看孩子的眼神?是否能去体会一下孩子的心?当我们要转身离开之时,能否用心去看看那个“孤独无助”的孩子?当我们义愤填膺地讨伐另一方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此时孩子内心的感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离婚也渐渐成了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再陌生的字眼。如今,离婚的人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离异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因父母离异而影响孩子成长事件越来越多。本来,结婚和离婚都是自己的事,无可厚非。但在众多的离婚家庭之中,不少父母因为不能正确对待、处理离婚和婚姻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很多的干扰甚至是伤害。有调查显示,一些学校的部分班级单亲家庭的孩子能超过1/3,而这些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出现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心理问题的比率远远高于普通家庭的孩子。这是一个值得社会,尤其是每一个离婚父母注意的问题。

           离婚之后,作为一个家长,面对我们的孩子,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尽可能地减少婚姻变故带给孩子的不利影响呢?我觉得离婚的家长们最好能注意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用心关爱孩子

           离婚无可厚非,但我们需要明确:离婚是夫妻的事,关爱孩子是父母的事。离婚改变的只是夫妻之间的婚姻关系,不是也不可能改变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妻子不再是你的妻子,丈夫不再是你的丈夫,但孩子永远是你的孩子。无论孩子在离婚之后跟着谁,无论在离婚之后你要提供多少的抚养费,这些都无法也永远不可能替代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父母是孩子生命的两条主根,没有父母的关爱孩子的生命之树就会营养不足,甚至营养匮乏。所以,离婚之后我们更要去关心孩子,用任何借口不去关爱孩子或者拒绝对方对孩子的关心都是自私的,都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二、远离抱怨和仇恨

           离婚了,也许双方有人欢喜,有人伤神。也许我们带着百般的不情愿和万般的无奈离了婚,也许离婚的原因“完全在于对方”,也许我们心里充满了怨气和愤恨。但是,婚已经离了,抱怨和仇恨对自己到底有什么用呢?是让自己过得更好,还是让自己陷入身心的泥潭?更要不得的是把这种抱怨、不满和愤恨传递给孩子,甚至是拿孩子出气。首先,你是爸爸(妈妈),对方是妈妈(爸爸),这是孩子永远无法割舍,也不愿割舍的东西,你的抱怨、不满、辱骂会让孩子很为难、很无奈。孩子既想支持你、安慰你,又不想去伤害对方。其次,孩子的长相或者某些行为方式像对方不是孩子的错。因为孩子是你们共同的孩子,是和你们在一起长大,所以和你们相像很正常。既然离婚了为什么总带着不满和仇恨寻找对方的影子呢?如果要找,那就看看孩子哪里像自己吧。再次,问题已经出现了,婚已经离了,我们的感觉不好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我们自己需要改变。

           另外,无论离婚后孩子归谁抚养,我们都无权阻断孩子和对方的联系,更没有任何全力阻止对方关爱孩子,这是我们用朝着对方撒气的方式在伤害自己的孩子。

           三、告诉孩子离婚与他无关

           父母离婚带给孩子的伤也许我们外人永远无法真正体会到,尤其对于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那是一种天塌地泄的感觉”,“觉得自己周围刹那间一片漆黑”,“如果可能,我宁愿自己什么也不要,也不愿意他们离婚”……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孩子为了不让父母离婚会“以死相逼”,为什么父母婚后的孩子性格、行为、学习等方面都会出现比较明显甚至很明显的变化的原因所在。 有些孩子会觉得“父母离婚是因为我不好”,“是因为我不让父母喜欢”,“是因为我不懂事”,“是因为我学习不好”……但我们的离婚到底和孩子有多大关系,包括一些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而最终还是离婚的,又跟孩子到底有多大关系?我们更不要说因为“我忙于照顾孩子才导致离婚”,这恐怕只是个借口或者不客观的分析。所以“忙于照顾孩子而忽略对方”不是因为精力,而是因为我们在处理家庭关系的方式上存在一些需要改变的地方。 所以,离婚了,请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告诉孩子:离婚是我和你爸(妈)两个人的事,我们离婚是因为我们两个人真的无法继续相处下去了,没有孩子你的原因;不管我们两个人的关系如何,不管将来会发生什么,你永远是我们的儿子(女儿),我们会永远的爱你,我们希望你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不要孤注一掷

           在离婚之后,抚养孩子的一方尤其是妈妈,往往会孤注一掷:觉得自己婚姻“失败”了,希望能通过孩子去寻找自己人生的意义。于是就把孩子作为人生的唯一赌注,用一颗破釜沉舟的心去“培养”他(她),希望他(她)能成才成器,让自己也可以因此而“扬眉吐气”。但是,孩子就是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物,他有他自己的人生。同时,人生道路不会唯一,唯一了就会孤注一掷,唯一了就会用尽其极,而物极必反,用尽其极反而会因为至极而归零,最终伤透了自己的心也会害了孩子……

            携手走进婚姻的大门的那一刻,我们都期盼着幸福与和美,但和美、幸福往往不会随着走进婚姻而自然到来。如果走进婚姻三年之后,婚姻还是问题重重,这时的婚姻往往会和婚姻中的双方都有关联,那就试着静下心来去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吧。因为我们只能改变自己,而没有办法“改变别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我们仅仅能做的是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别人。在婚姻之中,我们也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对方,从而携手经营婚姻的幸福与和美……     (文/郭向阳)

            【说明】本文的案例来自本人的工作经历,出于保护学生的需要,案例中的个人信息均按照心理工作的规程和要求作了处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让亲情永远在-漫谈婚姻与子女成长:下篇-永不消失的亲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ehz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