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慈悲
文:Recycler
9/356.1722
简版:心中有慈悲,不必在乎捐款多少,量力而行。
接下来说的事,可能有点令人厌恶。
有一款软件,叫做水滴筹。对于这个软件,我是秉持的支持的态度。只是支持而已,还得不到完全支持的程度。对于优点,是因为这个软件可以解决很多人的生死问题。集众人的力量解决个人的问题。只要众人节省一顿大餐的饭钱,就可以救助一条鲜活的生命。从个人和集体的角度。损失的只是某一顿的大餐,但是拯救一个陌生人。自己并没有多少损失。从这一点来看,失去的少,得到的多,获得的是对人类的贡献。一想到自己默默无闻的人生,利用自己的一天工资,就能救活一条人命,能延续人类。也就觉得对人类做出了贡献,想象很值得。至于其中的感情因素,超过了直接关系,根本就没有感情了。
说到弊端。是因为筹款软件的设置。只要有病例证明,就可以筹到现金。有现金就暴露出人的劣根性。一些人有钱,但是不愿意花钱,就去集资。一些人筹到钱,并没有妥善利用而是个人挥霍。这也有相关报道。另一个问题,文件、场景的造假。我不知道软件公司如何去核实这些问题。不可能去查房产,不可能调查收钱后的使用,不可能核实文件的准确性。只是看到一张医生证明,一张病床照片,一些催泪感人的文字,就认定此人值得救助。
利和弊面前,因为利大于弊,所以能持续进行下去,也因此可以救助二十余万人。
我对某一个水滴筹是持怜悯的态度。但是一瞬间涌现出大量的水滴筹,我思考了很多问题。年轻人面对生死问题是人类的常态吗?为什么有这么多悲伤来消耗我们的怜悯心?
中国人口是正增长的。正增长就意味着,每时每刻出生的婴儿数量,大于生病、意外、自然死亡的数量。但是通过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每时每刻都有人口死亡。出生和死亡是人类的常态。可以断言,地球最后一个人类面临的是死亡问题而不是出生问题。
有句话说,税收和死亡是对人类最平等的事。我想加一句,还有疾病和中彩票。疾病和中彩票,任何人都是均等的,不分老和少。我也不希望年纪轻轻就患病,但是疾病真的来的,我们又能怎么办?
有种奇怪的理论,说是原始社会的人类寿命其实很长,虽然治疗手段很少,但是病毒很少。而现在,治疗手段多了,病毒也多了。每个人都均等的面对任何疾病。
是否不同年龄的人抵抗能力不同?这是人类医学研究的范围,我不知道。还是装修污染引起的身体疾病,这是环境化学的问题,我更无从知道。但是一刹那间,出现男女老少一堆需要救助的人。我是该救助谁呢?
救助谁并不是取决于疾病的轻重,作为一个医学白痴,也分不清轻重。但是人能分清的是与自己关系的远近,以及个人的经济状况。
通常的做法,点头之交,充耳不闻。面熟的交情,可以帮助转发。只有朝夕相处的感情才会慷慨解囊。解囊的又跟个人的财力有关系。也许会厚此薄彼,也许会一视同仁。
别人不是清楚,对于个人来说,几块钱到几十块钱都捐过,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经济能力问题。并不是不想捐款。只是把吃饭的钱都捐出去,将会面临无钱吃饭的尴尬。没钱怎么办?又得四处蹭吃蹭喝。理解的也就罢了,不理解的反问一句,你把钱都捐给别人,成全了自己的想法,却连累了周边的兄弟姐妹,你这算是自私还是无私呢?我怎么回答呢?做好事就是满足自己的想法,不要扯什么高大上的人类集体目标。捐款可以,但是要在能吃上饭,不影响周围亲近人的基础上。我是按关系远近而采取对策的,就是为了满足感情的牵绊。是不是所有人都这样呢?突发奇想,如果我有释永信大师的微信,我把所有的水滴筹都转发给他,他会怎么办呢?臆想他很有钱,也许会因此清贫。
研究生死好几年,对生死还没有看破,更何况那些一直顺遂,没经历人生起伏的人们呢。寻求生是本能,但是在太多求生本能面前,我们逐渐的变得麻木不仁。并不是看人类的生死问题,而是看感情远近的关系。并且这种感情危危可及,只是自以为是的感情,自己拿对方当回事,自己只是对方的点头之交而已。
全凭喜好,个人开心就好。不管你自己有没有钱,你愿意救助众人,你觉得这样最开心,那就这样做。按关系远近捐钱,也是因为个人高兴。不能因为捐钱少了,就认为不上心。已经上心了,你给我的感觉,就是我上心的动力。你觉得对我感觉很好,这只是你以为。我们的选择点不在一条线上而已。
众生开心就好,心存不为害,便是慈悲。大师不是常说,心中有佛,何必跪拜那些佛像呢?我改改这句话,心中有慈悲,何必在乎捐款多少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