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写《春秋》,遵行“周月”,前后近250年。对其年月日,能转换成公历吗?
理论上能,实际做不到。因为,用干支记日而跨月、年,一旦置闰有闪失,干支60一循环的逻辑,也就失去效用了。“失闰”,《春秋左传》确有记载。如,襄公二十七年,“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辰在申,司历过也,再失闰矣”。
不妨在《春秋左传》中,选取有“闰月”记载的一段区间,按四年一闰,推定有闰月的年度,以验证之。
——襄公九年。“十二月,癸亥,门其三门。闰月,戊寅,济于阴阪,侵郑”。
——昭公二十二年。“十二月,庚戌,晋籍谈、荀跞、贾辛、司马督帅师军于阴,于侯氏,于溪泉,次于社。王师军于泛,于解,次于任人。闰月,晋箕遗、乐征,右行诡济师,取前城,军其东南”。
——哀公五年。“冬,叔还如齐。闰月,葬齐景公”。
襄公在位31年,昭公继之、在位32年,定公继之、在位15年,哀公继之、在位27年。这里,从襄公九年到哀公五年,推定得出有“闰月”的年度,如下:
襄公九年、十三年、十七年、二十一年、二十五年、二十九年,昭公二年、六年、十年、十四年、十八年、二十二年;
二十六年、三十年,定公二年、六年、十年、十四年,哀公三年,七年。
可见,昭公二十二年,推定与记载相符。哀公五年,推定与记载不符。一符一不符,这说明期间有“失闰”。
不难理解,由于闰月不准,干支日期也就不能呈规律对应公历。因此说,先秦史事不可换用公历日、月,若换用公历年,当为“大约公元前”。
行文到此,借《左传•文公元年》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周公“建子”做法,这就是:“先王之正时也(基于夏历),履端于始(年起冬至),举正于中(中气勾稽月份),归余于终(闰月加于年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