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中,Rebecca 是个购物狂,工作五年,她的积蓄是16000美元的信用卡账单。虽然负债累累,但她还是无法停止购物的冲动。上班路上,橱窗里的模特身上的服饰都会吸引她,让她掏出信用卡,疯狂的刷刷刷。
从小,Rebecca的父母生活很节俭,给Rebecca买衣服也都是买打折款、妈妈价,看着身边的同龄女孩打扮的像个公主,而她却衣着老土,她羞愧极了。看着商场里的服饰、鞋子,她多么希望自己也能拥有,然而她没有那张magic card——信用卡,看着成年女孩们掏出卡一刷,就可以拿走衣服,她梦想自己也能有一张。
终于,长大后,她也有了“魔法卡片”,而且是12张。她执迷于拥有哪些商场里的美丽服饰,无法遏制自己的冲动。最后,她必须找各种借口躲债、撒谎,直到因此失去了爱人和最好的朋友。
痛定思痛,她决定把自己的所有存货都拍卖了来还债。就连她成名的绿色围巾,她也卖掉了,只留下了闺蜜的伴娘裙。
当她身无一物走在街上时,遇到男朋友卢克,他问:“你现在一无所有了?” 她却说,“我不这么认为。”
她重新赢回了友情、爱情,从此可以诚实、真实地做自己。她穿着借来的礼服参加舞会,开心地抱着卢克跳舞,她拥有了比满满的衣柜更重要的东西——爱。
或许,你我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看到橱窗里的华美衣服,就想要拥有它,有了它就有些自信了,即便卡刷的肉疼,也会安慰一句“你值得拥有”。然而,一旦新衣服变成旧衣服,又得继续靠新服饰来武装自己。
办公室里的女人们,常常热衷于讨论各自穿的衣服、首饰的品牌和价格,发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就觉得若有所失,需要去买回来。这种消费常常不是基于自己的需求,而是基于比较过后的“若有所失”的心理感受。
Rebecca的男朋友卢克和她恰恰相反,他的母亲很有钱也很有名气,但他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和母亲的关系,他故意穿着邋遢,隐藏自己的高级审美,因为他不希望别人用穿着、品牌或家族来评判(定义)他,他以寻求内在认可的方式来赢得自尊和自我价值感。这种方式得来的自信是任何东西也夺不走的,所以他也不需要外在的衬托。
当谎言被戳穿时,卢克向Rebecca要一个解释,一句真话,Rebecca说:
Because when I shop, the world gets better. The world is better. And then it's not anymore. And I need to do it again.
当我购物时,整个世界都变得美好起来。然后慢慢的,世界不再那么美好,于是我又得重新去做这件事。
我想,或许是Rebecca小时候爱美的需求严重没有得到满足,才导致她成年后不顾一切的去满足幼时的自己。
反思我自己,我对衣着打扮最在意的时期恰恰是我最渴望得到外界认可的时期,恍以为自己穿上了美丽的外衣,就能得到认可和支持,然而这种方法没能让我感受更好一点,或是好很久。外在的支撑能撑起来的只有自大,而非自信,也不可能真正赢得他人的认可,最多是迎来一些溜须拍马罢了。
这个故事也让我想到,我们疯狂看书、学课,以至于忘记了生活本身,是否也是某种程度的“购物狂”?
或许你也曾和我一样,焦虑到半夜仍不想睡觉,觉得还有很多事儿没干、很多书没看。很多时候是“貌似”努力,实则走马观花,并不用心践行书中的内容,只是期待着在自己的已读书目里多增加一本,让自己感受更好一些——我离“学富五车”又近了一步。
家里有很多书,第一章都没看完。甚至有些书买回来就藏在了书柜里,从没有打开过。然而看到书店打折、促销,还是忍不住要剁手几本回来。就如Rebecca,她买的衣服很多连标签都没有拆。
如Rebecca拍卖自己的衣服一般,我们是否也可以把买来却不会看的书处理掉?捐赠出去、或者卖废纸,只留下对自己有用的书,然后在下一次(网上)书城搞活动时,只买自己真正需要的书籍。
或许你不曾疯狂于购买衣服、书籍,可是看看家里,有多少自己近半年没用到的东西,却不舍得扔,安慰自己“将来或许会用上呢”。来个“断舍离”吧,以自己为中心,只留下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扔掉那些用不到,却一直不舍得扔的东西,舍弃“以物品为中心”的习惯,渐渐地,让家里更清爽些,让内心由凌乱渐渐清爽起来。
谁不是“购物狂魔”? 没关系,从现在起,一点一点的清理自己的物品,整理自己的内心,腾出空间来去体会生活,去用心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