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著名书法家杨秀和教授的国学之路——淡泊自守,安贫乐道,修身贵在坚

著名书法家杨秀和教授的国学之路——淡泊自守,安贫乐道,修身贵在坚

作者: 京南文艺 | 来源:发表于2023-04-23 11:49 被阅读0次

    杨秀和,(笔名:晓阳)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学者、摄影师、北京大学特聘教授。杨秀和老师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

    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是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院院士、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

    2021年杨秀和教授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入编《采风中国》、《河北当代书画》、《中国周刊》、《聚焦当代艺术》等众多期刊杂志,并多次参加《中国珍藏邮册》发表几十幅作品。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先生自幼喜爱书画,坚持50年临池不缀。习遍二王、柳、颜、欧、赵诸家精品,研究历代名家之精髓。能融各家之长,自幼风格,楷、行、隶、篆、草五体皆能,以隶书见长,国画以书入画,也有较高水平,功底比较深厚,属传统功力型书画家。

    2011年著名书法家、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编写《海淀诗词》一部。2013畅春斋主杨秀和编写《晓阳书画》一部。同年,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中国邮政《美丽中国》,《传递正能量,更筑中国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中集邮》三部。2014年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在瀚海当代拍卖会一副价格以13000元成交,2015年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瀚海当代拍卖一副价格以23000元成交。

    2015年3月15日,在珠海市参与义卖,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三尺大公鸡价格4000元,四尺对开四字吉祥语价格10000元。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继承传统文化精髓,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喜爱,上百幅作品在瀚海0起价拍卖中,进入全国20各省市爱好者收藏家收藏。一部分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被日本、德国、波兰、意大利等国际友人和老舍茶馆及企业家所收藏。

    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是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一级书法家、国宾礼书画家,杨秀和教授还是瑞典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客座教授,荷兰皇家艺术学院高级学术顾问。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获国际英伦奖;亚洲艺术樱花奖;法国卢浮宫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展特别成就奖;2015年中华传统文化当代艺术名家作品邀请展美术类金奖等诸多奖项。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如行云流水,落笔似云烟。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一笔而下,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又归于虚旷。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原文】

    6.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翻译】

    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心中长久地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只不过短时间能做到这点罢了。”

    【解读】

    修身贵在坚持

    在本章中,孔子再次表扬了颜回的好学和良好的修养境界。在他看来,多数人在言行上可能只会偶尔地展露一下仁的境界,而且他们的修养也不够,是很难长久保持着仁的意境。但是,颜回则不同,他能长时间保持着仁的境界,他的这种坚持是很难得的。

    仁者,最重要便是内心的修养。颜回好学笃道,用心求仁。在孔子弟子中,他是最接近“仁”这种至高至大境界的一个。对此,朱熹解释道,“仁者,心之德。心不违仁者,无私欲而有其德也。”也就是说,要达到仁,首先就得用坚强的意志,克制住自己的私欲,即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而且,在孔门的所有弟子中,只有颜回最为用心,也是心意最为坚定的一人,所以才能做到长时间地心有仁德。至于其他弟子,虽然也有孔子的教诲,但他们的本性之中依然存在着私欲,只能“日月至焉而已矣”,不能长久地坚持下去。

    其实,坚持只是一个很简单的词语,但它的寓意却不简单。它代表的是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耐性,是意志力的完美表现,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修身养性也是如此,只有通过一点一滴的坚持,才能达致“仁”的最高境界。坚持就是胜利,这个看似浅显的道理,若是真让大家去做,恐怕能够坚持到底的不会有多少人。

    在现实生活中,能给人们带来诱惑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人们的意志很难抵挡得住欲望的诱惑。修身养性养的便是心性,即便在我们的面前有无数个可以说服大家放弃的理由,我们也应坚持下去,坚持的时间越长,我们的境界提升的也就越多,距离“仁”的境界也就越近。

    此外,坚持是为了寻求仁的本质,探求人生的自我价值,得到心灵上的满足。这种满足是作为人本身存在的价值而融入到自身周围的人际关系中,在对其他人关怀爱护的同时,产生的一种幸福之感,与外在的物质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只有坚持自身的修养,才能充分体验到仁爱的博大,感受到生命的乐趣与价值。

    总之,只有坚持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做到推己及人,并以天下为己任,逐渐地推行仁德的思想,让大道流行,实现天下大同的目标。不仅如此,除了修身养性以外,做其他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坚持下去就能看到最后的成功。

    【原文】

    6.8季康子问①:“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注释】

    ①季康子.即季孙肥,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康''是谥号。

    【翻译】

    季康子问:“仲由可以参与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呀,办事果断,参与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端木赐可以参与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呀,通情达理,参与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可以参与政事吗?”孔子说:“冉求呀,多才多艺,参与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解读】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孔子对于自己的学生是十分了解的。当季康子向他询问子路、子贡、冉有可否从政时,他将三人各自的长处给说了出来,希望季康子能够人尽其才,将他们安排到最适合的位置,以便让他们的优点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说到底,这样做也是为了避免人才的浪费,这对于优秀的管理者而言非常重要。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如果某位领导的下属个个都是人才,且多才多艺,那这个领导当得也就太轻松了!不过,像这种完美的人只是极少数的存在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领导的用人眼光如何,直接关系到事业成败。因此,优秀的领导者会用人之长,避人之短,通过合理的分工合作,将事情做得趋于完美。而一个较为平庸的领导者,则不懂得如何使用人才。季康子之所以向孔子询问,恐怕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三人,为接下来的人员任命做好准备。

    当然,作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首先就应对下属们的才能、兴趣等了然于胸。只要有了透彻的了解,才能针对某项特定的工作选出最适合的人选,让最适合的人做合适的事,做到“人得其位,位得其人”。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他能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将其安排在最合理的岗位上,让其发挥作用,做到人尽其才。像房玄龄虽不善于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断国家大事,任命为宰相;戴胄虽然不通经史,但为人处世刚直不阿,李世民就让他去做大理寺少卿,负责案件的审理;魏徵则直言不讳,李世民就让他做了谏官。可以说,在李世民的“团队”中,几乎每个人都能尽展其长。他们虽然也有缺点,但李世民却只用其长,让他们发挥出各自最大的能力,进而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缔造出了大唐的第一个盛世。

    优秀的领导者不但应该应当知道下属的优点和特点,还应该能在适当的时候,将其放在最恰当的位置之上,做到扬长避短,人尽其才。领导者不可对人才有着过高的要求,如果求全责备,就会看不到人才的优点,那样只会妨碍自己的事业。

    【原文】

    6.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①。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②。”

    【注释】

    ①闵子骞(qiān):孔子的学生,姓闵,名损,字子骞。费.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

    ②汶:汶水,即今山东大汶河。汶上,暗指齐国。

    【翻译】

    季氏派人通知闵子骞,让他当季氏采邑费城的长官。闵子骞告诉来人说:“好好地为我推辞掉吧!如果再有人为这事来找我,那我一定逃到汶水那边去了。”

    【解读】

    本章讲述的是闵子骞拒绝做官的故事,反映了他宠辱不惊、明哲保身的超然态度,实在是极富智慧的处世哲学。宋代大儒朱熹对闵子骞的这一做法深表赞赏,他说:处乱世,遇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即是说在乱世从政,刚直或者屈从都要受害取辱。孔子主张“道不同不相为谋”,闵子骞就是这样做的。

    【原文】

    6.10伯牛有疾①。子问之,自牖执其手②,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释】

    ①伯牛:孔子的学生,姓冉,名耕,字伯牛。

    ②牖(yǒu):窗户。

    【翻译】

    冉伯牛病了,孔子去探望他,从窗户里握着他的手,说道:“没有办法,真是命呀!这样的人竟得这样的病呀!这样的人竟得这样的病呀!”

    【解读】

    这一章孔子以极其沉痛的语气与他的得意门生冉伯牛诀别。最令人痛心的是,好人而得恶病,孔子只能归之为天命。孔子虽为圣人,但对生老病死也只能是一筹莫展。他对冉伯牛的不幸而牵挂、担忧、焦虑,然而又感到无可奈何。

    【原文】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①,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释】

    ①箪(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

    【翻译】

    孔子说:“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用一个竹筐盛饭,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能照样快活。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

    【解读】

    淡泊自守,安贫乐道

    我们在此前就曾讲过,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便是颜回,他觉得颜回不但好学还能将心思长时间置于仁义之中。在本章中,孔子对颜回能够做到淡泊自守很是高兴,尤其是在贫困的环境下,他依然不改其道,显得悠然自得。夫子此言既是对颜回的肯定,也是对他的褒扬。颜回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按照孔子所说,颜回用粗陋的竹器吃饭,用瓢来喝水,还住在非常简陋的房子里面,到了这种地步,若是一般人早就受不了了。但是,颜回仍然能够保持着心中的快乐,不改乐道之志。对颜回来说,富贵不是其所求,仁道才是其所愿!生活的好坏,根本就无法改变其内心坚定的志向。正因为如此,他对待贫穷的态度是很坦然的,从不怨天尤人。再说,能够真诚地面对自己生命,快乐是由内而发的,没有人可以将它夺走。如果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物质的享乐上,当外在的物质改变或消失时,其内心也会受到影响,这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淡泊自守的前提是超越荣辱,做到“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笑看天上云卷云舒”。倘若心为物役,整日里患得患失,只会在悲观和绝望的情绪下丧失心智。更何况人生之路也不会是条坦途,举步维艰亦是在所难免。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对此大家不必耿耿于怀,与其这样庸人自扰,还不如常想些人生中那一二分的庆幸与如意。这样一来,就能渐入淡泊之境,长守其乐而不改。

    苏东坡曾说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圆满是整个人类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界的惯常现象。人们在春风得意的顺境之时,应当做到淡泊自守,不能忘乎所以,否则只会乐极生悲。而在我们身处凄风苦雨的人生逆境时,更需守正自身,不能自甘堕落,应当平心静气地坦然处之。有些时候,失去了并不一定就是损失,也可能是获得。

    颜回的穷与别人也有所不同,因为他只是生活上贫穷而已,思想上并不匮乏。而有些人不但生活上穷,思想上也不富裕,而且,他们对待贫穷的态度本身就有问题。这些人在摆脱贫穷的道路上,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只要能够攫取财富,其他的就无所谓,结果就将自己仅有的那点幸福与快乐也损耗殆尽。这些人虽然在物质上得到了享受,但在心灵上却空虚了起来,生活也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因此,同样是穷,别人只会千思万虑而“不堪其忧”。颜回虽穷,但心中有道,穷且益坚。

    真正有修养、有道德的人,他们不会因外在环境而改变。在他们眼中,越是简单的生活就越容易找到快乐。倘若人们想要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就必须面对各种精神和生活上的压力,在过重的精神负担之下,只会令人苦不堪言。反观那些心怀大道、视功名利禄如浮云、不醉心于物质享受的人,生活得就很轻松自在,这就是境界上的差别。

    【原文】

    6.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①,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②。”

    【注释】

    ①说(yuè):同“悦”。

    ②女:同“汝",你。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翻译】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说,是我力量不够。”孔子说:“如真的力量不够,你会半途而废。如今你却画地为牢,不肯前进。”

    【解读】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什么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老师是让学生产生希望和自信。冉求对学习理论失去了信心,孔子则以学走路为喻对他进行开导和帮助。孔子吿诉他,并非是他的能力不够,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在作怪,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障碍,只要努力去做,肯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达到学习的目标。

    人最怕的就是自己给自己的心灵套上枷锁,从而畏惧不前,所以说人最难克服的东西实际上来自于自身而非其他。只有先破除心灵的枷锁,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自在,才能潜心修行,才能大有作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著名书法家杨秀和教授的国学之路——淡泊自守,安贫乐道,修身贵在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eoe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