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大量“神剧”仿佛集体遭遇了水逆,争先恐后加入烂尾大军,先有《权利的游戏》最终季因断崖式突兀的结局引起全球剧迷的愤怒,后有《黑镜》第五季失去灵魂的续篇让老粉失望。
有时,故事烂尾对读者或观众来说,比无聊的开头更可怕,因为谁都不想体验希望落空的感觉。
而对于作者来说,很多人可以花费数小时,甚至数月来构建小说的开头部分,但却在结尾时选择匆匆结束,在烂尾的边缘试探。
其实,故事烂尾不是在故事的结尾部分才显露出来的,聪明的作者可以在故事进行中,甚至在故事开始时就感受到烂尾的信号,进而做出相应的改进。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预防故事烂尾,完美地结束一个故事。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所以,要想预防烂尾,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样的结尾是烂尾。
不可否认,“烂尾”这种说法是站在读者或观众的视角去否定一个故事的结尾。
因此,烂尾的定义有着强烈的观众导向性,而我们这里讨论的烂尾并不完全是文学意义上的。
在这个前提下,一个不顾观众或读者感受,不符合故事类型期望,不在情理之中的结局就有可能是一个烂尾。
基于这个定义,我们相应的得出了三个故事有烂尾可能的信号:
1.故事结尾不顾观众或读者的感受
一个好作者需要有自己的主见,但也应该考虑读者的感受,读者或观众花时间看故事,可能是为了逃避现实世界,或是为了体验现实中无法体验到的冒险和刺激,甚至是为了在书中获得精神疗愈,而这些都需要作者给予。
所以,在故事创作过程中,时常问问自己要向读者传达什么,读者是否能在这个过程中投入自己的情绪,是个有效防止“自嗨”的方法。
2.结尾不符合故事类型期望
我们都知道,在商业电影领域中有类型片这种说法,对待不同的类型电影,观众会在作品中寻找相应的类型元素,并且期望在结尾处得到与类型调性一致的结局,否则,观众有可能会感到失望。
故事创作同样如此,一个悬疑故事的结局要在揭秘时刻自圆其说,一个浪漫故事倾向于圆满的结局,一个文学故事需要在结尾处体现人物成长或人物启示。而如果你想创作一个反类型的故事,则要确保故事在情理之中。
3.故事结尾不在情理之中
亚里士多德说,情节中的事件必须具有彼此必要和可能的关系。读者期盼出乎意料的结局,但这种出乎意料必须能之前发生的事件中有逻辑地得出。当读者回顾情节时,它看起来好像只能以这种方式结束。
所以,当我们结束一个故事时,可以试着问自己:这个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吗?这个结局是否让之前的情节设计有意义?
《权利的游戏》结局被人诟病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充分的逻辑铺垫,虽然让观众意外了,却没在情理之中说完烂尾的信号,我们来看看几个预防烂尾的方法。
1.构建大纲时确定结尾的走向
每个虎头蛇尾的故事背后大概都有一个曾为寻找故事结局苦苦挣扎的作者,虽然他们是故事的作者,但他们却不知道该怎么结束故事。
这时候就体现了故事大纲的重要性,详细具体的故事大纲是一个强大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作者规划创作的各种阶段,缕清漫无边际的复杂情节。
当然,有时大纲不是万能的,过渡规划大纲也有可能扼杀创作的乐趣,限制作者的创意,但这是一个保险的方法。
作家约瑟夫·海勒的著名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大纲手稿(近期这部小说又被改编成了美剧)2.倾听信任的读者的意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创作过程是孤独的,很多时候就像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很多作家都会将自己信任的家人、朋友或编辑当作第一读者,当初稿完成时,会第一时间争取他们的意见,从而获得最真实的读者反馈,客观看待自己的作品。
斯蒂芬·金的第一读者是她的妻子,我们后来看到的《魔女嘉莉》等作品,很多都离不开这位第一读者的慧眼识珠和建言献策。
如果你对你处理故事结局的方式是否正确没有把握,可以试着问问信任的人的意见,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当人们说话时,仔细听。大多数人从来不听别人说什么”——海明威什么小说或影视剧的结尾让你印象深刻呢?欢迎大家评论区分享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