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季羡林老先生,总能想到两件事。
第一件事,说是北京大学开学的时候,有个新生报道,因为行李太多,所以让刚好路过的老头帮他看一下,自己去办理入学手续。后来开学典礼上才知道,这个老头是北京大学的校长,季羡林老先生。
第二件事,季羡林先生的《清华校园日记》里有这么一段话: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感觉看到了假的季羡林,后来先生解释说:“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没有删。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会不会很好奇,这个活了近一个世纪的老人家,时而这么淡然时而又这么激愤,他是怎们理解人生的?
这本《季羡林谈人生》是先生在望九之年写就了,他说自己活德超出了预算。活得久了看得多了,大约知道了一些人生的道理。
有幸我们能在这本书里读到先生讨论的人生道理。
书的一开篇,先生就用《人生》、《再谈人生》、《三论人生》来论述人生。
《人生》:人生是被动的,既不能选择生,也最好不要主动选择死,那么你浑浑噩噩的度过这几十年是为了什么?
《再谈人生》:从人性角度来讲,本性有三,解决生存温饱问题,解决发展问题,解决传宗接代的问题。
《三论人生》:人区别与动物的地方,在于人还有良知和侧影之心。
这论述很彻底,格局很大,不像我们一般读到的那样,一上来就给你套一个人生的概念,然后猛灌一顿鸡汤。告诉你怎样才能活出优质的人生,跟季老比格局真的狭隘了。
接下来一篇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对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如果人生真的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读到这里,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突然觉得自己的小纠结,小不平衡跟这个意义比起来都太不是事了。
总结一下:
人的生是没有选择的,人的死只有一点点选择那就是自杀,但是是不能轻易动用的。不论是人也好,动植物也罢。我们来带这个世界都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解决着生存,发展,繁衍的基本问题。人区别于动物有着良知和恻隐之心。我们这短暂的一生不论成功与失败,从人类发展的时间角度来看,都起到了承启的作用。这是身为人的一生应该具有的责任感。
这个论述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解释人生,让视野变得宽阔起来,这是一种达观的境界。但是究其根本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在过自己的小日子,尽管道理我们都懂,但是日复一日的烦恼依然存在。
所以,在季老后面的论述中,从方方面面谈到人这一生中遇到的各种坎坷,向内如何修心,向外如何处世。用简短的话语,揭示人生的真面貌。
读来很是受益,也许这真的是一个活了一辈子的人才能有的态度和感悟。真庆幸能够阅读到这些文字。即便不能立刻变得达观起来,也能种下一颗达观的种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