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读完一本关于绘画方面的书,名为《绘画的捷径》。严格来讲,我只是看完了第一遍,今后一定还会再看第二遍甚至更多遍,因为书中的很多内容还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慢慢消化吸收。
书的作者杜暄于我而言并不陌生,尽管不识其人,但在很多年前就已被他的画作所折服。最初看到他的画时,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画者是位用线高手,其造型和控形能力十分了得,画面中的线条自如、洒脱,排线部分更是松而不杂,密而不乱。通俗地讲,画面中好像没有一条线是多余的。
进一步了解后得知,杜暄的本职工作是名美术编辑,绘画只是他生活中的业余爱好,并且是自学成才,多年来笔耕不辍,一直在用画笔绘制着属于他的快乐。而这本书的面世,对于很多人,特别是想画画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本获得“快乐”的宝典。
单看书名,好似是一本在讲关于绘画速成方法的书,实则却不然。作者是在用他绘画方面的亲身经历来告诉读者,绘画有速写,没有速成,更谈不上什么捷径可言。
说到绘画,很多人都会以像与不像的标准来对绘画内容及画者做出直接而又简单地判断。像,就认为画得好;不像,就是不好。这种判断标准在人像绘画中尤为突出。
绘画人体造型很难。画人难画手,手更是难中之难。如果你画过人物,画过人手,一定对此深有领悟。即使没有,你也可以想象,画人的手不同于画一棵树。树多画一根树枝,少画一片树叶都不影响什么,但画人手必须以五指为标准,且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多了少了长了短了都是问题。其次,手是有关节的,表现不好就显得十分僵硬、不自然。因此,很多画画的人都会避重就轻,选择一些相对简单却容易出效果的绘画主题,不敢轻易触碰人体造型。即便是画了人,也只是画个大概,传达一点意境之美。这么做是刻意为之还是刻意避之,恐怕只有画者本人自知。
书中提到的那句话我十分认同:绘画如果遇见难点,躲着画,无法自由地表达,是画者最大的瓶颈。
想突破瓶颈提升绘画能力,就要提升人体造型能力。需要勤加练习。练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炫技,而是扎实基本功。用对绘画的热爱去练习,不是为了某种坚持而练习。换句话说,绘画是让自己放松心灵的一种方式,不是为了博得他人喝彩的技艺展示。要明白为什么画。如果你觉得画画没意思,是因为你还没想好为什么画。我想作者所讲述的这个道理对于任何领域乃至人生都是共通的。
人生有捷径吗?绘画有捷径吗?也许都有。但所谓的捷径,它是那条最难走且耗费时间和精力的路,虽然远,却能通往你想到达的目的地。绘画的捷径不是时间的积累,也不是盲目作画量的堆砌,它是内心对于绘画的信仰。那些看起来短、平、快的捷径之路,反而会把你带偏,远离你想到达的地方。
最后想说一下书的装帧以及版式上的阅读感受。
书的装帧形式为软精装,16开大小,300多页的页码,单手举在手里还是很有分量感的。封面封底的用图均是作者的画作。封面的黑色背景下映衬着一幅马的头像,像是一匹隐藏深处的“千里马”,且是一匹“黑马”,尽管它的线条是白色的。书名字体纤细,既是书写的文字,也是绘画的线条,做了烫红金工艺。
对于版式上想吐槽一点的是,某些篇章中的文字文本框未做分栏处理,导致一行有五十字之多,且多行,阅读起来十分不便。另外在配图方面,个人觉得篇章页与内文页采用同一张插图不是问题,问题是使用的方式方法可以适当调整。前后同一幅插图,画幅大小又均等,对于读者来讲,重复看一张图除了会失去一点新鲜感,也可能会有印制错误的误解,还会觉得是为了放图而放图来充实版面,显得编排上不够考究。
这本书整体看过一遍之后,书脊边缘已有明显磨损痕迹,显露出白边。过去这类大开本的书籍整体外封一般都会做覆膜工艺,亮光膜或哑光膜。后来为了更加环保,覆膜多改为过油。其作用都是为了保护封面、书脊、封底的磨损。尽管过油不及覆膜的防护性更强,但在展示效果上类似,选用亮光是为了提升亮度,选用哑光是为了提升质感。
以上碎碎念仅为个人拙见,只是希望这本书能够更好地帮助到那些在内心深处依然对绘画有所向往的人,同时还有在无名道路上正迷茫着的绘画人,为他们提供一种思路与可能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