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崖飘来父亲的“云 ”(作者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2021年4月18日 星期日 晴间多云
有人说:武都的文化在北路,北路的文化在隆兴,隆兴的文化在蛇崖。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是无风不起浪,既然大家都这样说,就说明蛇崖确实有它不平凡的地方。
蛇崖,因有一座像蛇一样贯穿村子的石山而出名,山上有一座庙,故该山叫做庙坪山。山上古木参天,黑铁匠树四季翠绿。山下有两条河,最后汇聚在一起,成二龙戏珠之势。河两岸世世代代生活着勤劳而又善良的人民。这里阡陌交通,屋舍俨然,鸡犬之声相闻,既有世外桃源般的古典乡村之美,又有代表新时代的农村气息。所以外面人常这样说:来到牛蹄关那边如果不去蛇崖看看就等于没到过隆兴。
当然,蛇崖的闻名主要是由于它的文化,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一个名叫高山戏的剧种便开始下嫁到这里,并通过当地人们的代代上演和口传心授的方式得以传承。这些传承人当中我不得不提及一个人,那就是我的父亲王晓云。他是隆兴乡蛇崖村高山戏业余剧团的团长,多年来他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好多新旧优秀剧目,这个剧团就像是一片“云”,一直飘荡在武都的上空,这片“云”
宣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发扬传统道德和中华文明,倡导人们弃恶扬善、尊老爱幼,并文化助推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这片“云”风风雨雨走过了好多年,从它刚一扎根蛇崖起就一直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让高山戏的唱腔一直响彻在隆兴的天空。
王晓云,1951年出生,土生土长的隆兴乡蛇崖人氏。他从小就在我们祖辈的影响下耳触目染高山戏文化。常记得每每农活结束的时候父亲就蹲在我太爷身旁亲身领会高山戏。父亲由于受时代的影响,初中都没有毕业,但是他却通过天生的睿智掌握了乐谱知识。他用笔详细记录了太爷面传的唱词,还把太爷教唱的高山戏唱腔谱成曲,填上词。曾记得有名的就有《柜中缘》、《绣荷包》、《大卖花》、《十五贯》、《二娃子讨亲》、《十二大将》、《福禄寿》、《刘秀走南阳》、《杀狗劝妻》等,这些都被父亲整理成文字并配上曲谱传世。我太爷本身就是书香门第出生,上过私学,也是我村举办社火的头人,所以装了一肚子的高山戏。我爷爷也不赖,是老师范生,唱高山戏、演高山戏样样能行,这都为我父亲以后走上高山戏传承人打下了坚实的遗传基础。出生在高山戏世家的父亲自然没有辜负我太爷和爷爷的厚望而最终将高山戏文化推向了顶峰。
后来随着我太爷的谢世和爷爷的逐渐老去,发扬光大高山戏的重任自然而然就落在了父亲的头上。在我清晰的记忆里父亲就是整个社火的“旗头”。“旗头”对一个社火队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火队的游走路线,以及跟邻村进行社火交流的礼仪礼节等都要熟记于心。父亲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从来没有因为路线问题和礼仪问题而使村庄之间发生矛盾和纷争。除此而外父亲还是一把做演员的好手,记得凡是上演的高山戏剧目都是由父亲担任主演,我就记得父亲在《二娃子讨亲》中扮演过二娃子,在《王麻子娶妻》中扮演过王麻子和洋烟客。在《刘海砍柴》中扮演刘海。当然还装扮过旦角。大家都认为父亲塑造的角色惟妙惟肖,神情并茂,所以只要我村上演高山戏,十里八乡的老百姓就都来了,往往是人满为患。有的看完就在亲戚家,有的走几十里山路连夜赶回去。后来随着一群老演员的相继离世,父亲最终便被推到了高山戏的前台,他逐渐被大家推认为高山戏业余剧团团长,并由他亲自引导剧团这朵“云”的发展和走向,如今已经铸炼出了一大批优秀演员,比较著名的除了父亲而外还有王仁儿(我伯父),卯桂桂(我亲娘),王晓娟(我亲姑),秦竹叶,卯瑞玉(我亲姨),秦平燕,王仁林,王小金等人。
父亲自从兼任这个团长以来,白天下地劳作,晚上在灯下编剧。据我所知,父亲亲自执笔编写的优秀剧目就有《老少换》、《哭牛》、还负责给优秀戏剧《赶花桥》配音,《赶花桥》原本出自于我伯父王仁儿的手,父亲起到了打扮和陪衬的作用。在这全国上下都紧锣密鼓致力于“实现全民脱贫攻坚”的日子里,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口号更是整天价地响,于是由父亲牵头的剧团这朵“云”就真正派上了用场,十里八乡总有演出任务。据不完全统计,父亲的剧团在近几年内上演高山戏剧目不下百场,他们的足迹踏过隆兴叶坝集贸市场,还踏过鱼龙、龙坝,他们多次去县城演出,是他们第一次把高山戏传播到了白龙江沿岸。同时他们还去了麻崖子梁那边,把声音传播到了洛塘八乡。同时父亲还远赴兰州,以一首《福禄寿》博得头彩。据说他还和我的姑姑一起卖艺在兰州街头,吸引了不少黄河两岸的观众。
《赶花轿》说的是一个“要不够”嫁女的故事。灵巧的妈妈(卯瑞玉扮演)是一个视钱如命的主,因为一万元的礼钱不能到位而拒绝女儿灵巧在娶亲日期(秦平燕扮演)上花轿。可笑的是还阴差阳错自己上了花轿,于是两个轿夫兄弟(父亲和秦竹叶扮演)在媒婆(王仁儿扮演)的唆使下,故意摇晃花轿百般刁难和折磨花轿中的灵巧妈妈,最终让灵巧的妈妈头晕眼花,呕吐不止,并央求轿夫放下她,并答应她愿意不要彩礼甘心让女儿出嫁,最终灵巧上了花轿,被顺利抬到了夫家。整个剧情诙谐幽默,高山戏配音凄婉动听,让观众在欢笑声中泪如雨下。这是一部成功的剧作,很符合老百姓的口味,大凡有《赶花桥》上演,总是人山人海,人满为患。这不能没有父亲的功劳,父亲既导又演,还负责策划,就像那朵痴情的“云”一样,不仅唤来了雷声,还满下了一场滋润万物的雨。
《老少换》是父亲一手编剧,一手导演的成功剧目,剧情大意是一个老头阴差阳错娶了个姑娘,一个小伙却倒霉娶了个老太婆。他们半道在一家旅店相遇,结果姑娘随了小伙而去,老头只好娶了老太婆回家。这出戏讽刺了那些老夫少妻和少夫老妻的婚姻陋习。
《哭牛》说的是一个人不学好,嗜赌成性,最终将自家的耕牛也输出去了,于是幡然醒悟,从而改邪归正,正规做人。这个赌徒由秦竹叶扮演,全身心投入的表演确实折服了所有观众,尤其是最后哭牛一段更是悲痛欲绝、凄婉动人,演员鼻涕一把泪一把并用高山戏唱腔表达心声,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受这些文化的影响,我们隆兴真正走向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理想社会。
隆兴的父母官石书记据说是一个一心一意为隆兴人谋福利的好官。他走街串巷时刻将人民的事情挂在心间,同时他还很重视蛇崖的高山戏建设,据说他曾亲自出面联系演出场次,并多次亲自光临蛇崖指导高山戏剧团建设,他给我父亲所导的业余剧团给与了很高的评价和支持,我父亲最终也成了我们隆兴的形象代言人并多次出现在隆兴人所创建的媒体上。当然,父亲的剧团也受到过省市区领导的高度赞扬和支持,经常有省市区领导亲自到隆兴蛇崖指导关心“云”的建设。他们一致的看法是这个剧团为隆兴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立下了汗马功劳,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高山戏是一种流传于陇南的优秀剧种,但是由于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高山戏有逐渐失传的可能。好在陇南山地上出现了一批像父亲一样的正在为高山戏的重新崛起而做着巨大努力和牺牲的人。他们用毕生精力执导的高山戏文化就像“云”一样永远飘扬在蛇崖的上空,隆兴的上空,武都的上空和陇南的上空,我们应该向这些为高山戏做过努力和贡献的人们致敬。
不过父亲就是一个农民,农民始终要以食为天,如今父亲已经到了七十高龄,而发苍苍,而视茫茫,但他还不得不亲自驾驭耕牛和旋耕机,亲自攀崖上树砍柴。七十高龄的父亲在舞台上跳的比谁都高,笑的比谁都灿烂,好像他永远都没有老的时候。可只有我知道,那是因为父亲的心不老。正因为他的心还年轻,心中总有美好的生活和他挚爱的高山戏文化事业,所以他才敢跟年轻人试比高。
蛇崖有朵父导的“云”,这朵“云”光焰万丈照后人,它正在用铁一般的胳膊带领我们向前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