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是无情也动人

作者: 雨佳_fc72 | 来源:发表于2019-08-18 13:04 被阅读1次

    任是无情也动人,单看这句,很不解。人们常说“动情,动情”,可见有情之处才是打动人之时。然而为何宝钗的花签是这样一句矛盾的话,“无情”如何动人呢?

    初读红楼时,黛玉的多情之处,常常能打动我。她怜花葬花,叹道“红消香断有谁怜”;她感怀柳絮,说“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她写桃花,“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黛玉作诗之时,万种情思,丝丝细腻动人。

    而宝钗无情。

    宝钗初到时,黛玉悒郁不忿,宝钗却浑然不觉。在滴翠亭无意听道小红与贾芸私相授受,也不会上去训斥,只是金蝉脱壳而走。听了袭人一番评论宝玉的话后,心中暗忖袭人有见识,但并不夸赞,只是在炕上坐着,留神观察。就连最后一次中秋,宝钗也没有和湘云们赏月连诗。怒不显、喜不露,可见宝钗,无情至此。

    然而细品红楼时,宝钗纵然无情,却别有动人之处。

    “脸若银盆,眼如水杏。”毫无疑问,宝钗从五官上来看是一个标准的美人,而且“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已然鲜艳妩媚,有如牡丹,再无需其他的装扮。书中曾多次提到宝钗爱素净。第七回薛姨妈说“宝丫头古怪着呢,他从来都不爱这花儿粉儿”、 第八回又说“我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得烟燎火气的”。这里不得不赞叹作者对女孩子的审美。黛玉本身有“罥烟眉”“含露目”的空灵清秀,再配上香花配饰,更显黛玉婀娜多姿。而宝钗本身已然浓眉杏眼,唇红齿白再无需任何配饰,否则过于浓艳,会丢失宝钗本来的国色天香。这样塑造两位女主人翁正是虚实相生,浓淡相宜。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若只是容貌丰美,宝钗万不可被尊为“群芳之冠”。同黛玉一样,宝钗善于诗词。在海棠社起社之初,宝钗一首含蓄浑厚的《咏白海棠》被李纨评为第一。在所有文字题材中,诗最能表达出一个人的内心。透过这首白海棠,宝钗的品格修养豁然眼前,绝非一般美人能敌。开首一句便是“珍重芳姿昼掩门”。宝钗是一位大家的小姐,从来不去炫耀自己,或者故意讨好别人博得夸赞,之所以这样做是明白自己的身份,并且珍惜重视自己的才学。就如同这白海棠,有了如此芳姿需在白天稍稍将门虚掩,不然引得众人都来围观,就成了哗众取宠的俗花,丢了身份和气质。“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这两句工工整整,不似黛玉那般别出心裁,但就是这规规矩矩的两句写清清白白的海棠,更看得出她自洁自爱,宁静沉稳。“淡极始知花更艳”,这句更知她品味不俗。第四十二回,黛玉取笑惜春画画“又要照着这样儿慢慢画”,宝钗说,刘姥姥的笑话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颦儿的这几句话虽是淡的,回想却是有味。可见宝钗自己注解了自己这句诗的意思了。其实宝钗自己便是这样一朵“淡极”了的花。她总穿着半新不旧的衣裳,言语不多不少,对人不亲不疏,对物不喜不恶。可是你若真是能细细品味这朵花,你却能慢慢回味出宝钗端方的品格、豁达的心胸、深远的眼光。

    淡极始知花更艳

    除却样貌、诗词,作者在宝钗身上最浪漫的一笔便是这“冷香丸”。曾听到有人碎语,曹雪芹偏心,为何这么美的冷香丸不给黛玉而给宝钗?殊不知,必须是宝钗才有“这样冷”的香。这香要飘得过春夏秋冬,禁得住雨露霜雪。宝钗也扑蝶,七八岁时也是淘气,为何如今却处世平和?作者不细写,但我们想得出。宝钗家行商,她经历的自然比黛玉要多。一个人若是看多了人情冷暖,明白了世态炎凉,才能慢慢温和平静,不争不抢,懂了世上的许多道理。这样的“冷香”愿意被封在“旧”瓷罐里,甘心被“埋”在花根底下,只是,还有一样,最后要用苦的黄柏煎汤送下。这苦不像黛玉用眼泪流出,而是煎汤送到了心里。林妹妹使小性子时,她真的一点儿都不恼?宝玉拿她比杨贵妃,她真的不能发泄两句怒气?只是,长时间的理智让她懂得如何压下自己的情绪,作出最合理的举止,作弟弟妹妹们的“宝姐姐”。可细想一下,她原本也是如同黛玉宝玉一般有自己的天真本性,但是无奈选择了端庄稳重,便处处要思虑,不可随意而为,这何尝不苦呢?

    宝钗扑蝶

    细嗅这冷香,闻得到春的生机,夏的晴朗,秋的悲伤,冬的寂寥。就像七彩的颜色融成了白色,多种的情绪汇成了无情。个中甘苦,我们确实难以分辨;唯听见曹公正声道:在席共饮一杯,此为群芳之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任是无情也动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esr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