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传统学校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陶行知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的观点。他倡导生活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的基本理论观点,所以他认为: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它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他明确指出:学校以生活为中心,一天之内从早到晚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人之身,从心到手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校之内从厨房到厕所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学校有死的有活的,那以学生全人全校全天的生活为中心的才算是活学校。死学校只专在书本上做功夫。
陶行知先生对学校的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传统学校是封闭的,而学校则是开放的,有围墙,它与整个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相连。“为着要过有意义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力是必然的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冲开无论什么自私自利的人所造的铁门。”
第二,学校即社会。学校是小的社会,社会是大的学校,社会还有学校的意味学校还有社会的意味。学校办得得法,便是改造社会,没有功夫改造社会,是没有功夫办学,办学和改造社会是一件是不是两件事。办学而不包含改造社会的使命,便是没有目的,没有意义,没有生气。所以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
第三,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学校以生活为中心。师生必须共甘苦。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先生与青年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几岁,这是先生受学生的感化;学生质疑问难,先生学业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学生的锻炼,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好的现象。
在“社会即学校”的主张下,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同学都是学生,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倘若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的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急社会的需求。
“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社会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需。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
“社会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范围在空间上的扩展和时间上的延续。生活教育的范围不是局限于学校生活,是包括整个生活。从空间上来讲,社会有多大,教育的范围就应该有多宽。从时间上来讲,生活教育并不只局限于人在一定学龄阶段所受的正规学校教育,人的一生都在生活,那么其一生也都处于教育过程当中。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终身教育。
我们发现陶行知有关社会及学校这一命题的阐述中,体现了社会与学校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的关系:社会决定学校,学校为社会服务,学校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来办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是为了适应社会的生活,使其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总之是要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社会即教育”理念的教学实践策略
一.转变观念,倡导开放式教学。
我想知道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关注社会生活,这就要求教育要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课堂走向社会,由学校生活走向社会生活,为我们进行开放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理论依据。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为学生做的事情越多,越是害学生,因为为人,随便怎么精细周到,总不如人之自为。”这句话道出了我国从古至今父母和老师普遍存在的一大弊端。作为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二.贴近社会生活,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素质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应该克服以课本为中心的方式,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生活中感悟生活,真正陶冶情操,丰富社会知识。
实践证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景,教学评价等方面越是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学生的积极性越高,学习效果越显著。
1.亲近自然人文和历史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结合课文,有意识的让学生从身边做起,注意收集资料、练习观察、学习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接触自然风光,人物古迹,民俗风情等过程中,他们也会产生许多疑惑,这就驱使他们去询问长辈,去了解和认识。这都将有助于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自然、人文、历史知识的积累,启迪学生的心灵。
2.利用家庭、社会、校园文化资源
其中包括家长和亲友,家庭氛围,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校园文化,校园环境等。现在的家庭中,小孩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各种因素影响往往容易产生自私,任性,骄傲,偏激,脆弱的不良心理特征。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在教学中善于引导,注意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另一方面密切家校合作,充分利用家长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家庭是孩子的重要课堂,家长是孩子的家庭教师,对家庭资源的利用,首先就应在“爱”字上下功夫,让学生学会去关爱别人。
同时关注社会也很重要。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不能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缺乏起码的道德意识,服务意识,这就很难培养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自然就难以培养民主、合作、竞争、进取的现代意识。
三.营造教学环境,激发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认为,完成从社会到学校的转换,最重要的观念转变就是从传统教学情境到新教学情境的转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的意识,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本着与学生共同探讨的原则,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重视激发学生求知兴趣,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