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讲的是现实的、具体的、细节的问题,是从技术的角度,帮助我们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传统的农业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其日常运作是怎样一个状态,其行事原则与思维逻辑又是怎样一个状态。事实上,一般的读者,对于传统社会的行事原则与思维逻辑是有一个基本的印象的,毕竟,这是我们的历史教材主要强调的,至于其具体的细节,其背后的缘由,其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则不在我们的了解范围之内。
为了把日常运作的过程说清楚,作者基本采用了一个接近传记的写作方法,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几个人物: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讲述他们的工作与生活,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事逻辑,他们的现实条件与人际关系,他们的矛盾与困难,他们的选择与结局。不扣帽子,不设立场,基于简单明了的事实,娓娓道来。
作者花了很多时间,有时候可以说是不厌其烦地叙述一些日常细节,从宫廷的礼仪,到军阵的安排,再到私人的生活,这些具体细节的叙述是有意义的,是帮助读者抛开他们原来预设的立场,走出帽子和概念所建的殿堂,走进现实,看到真真切切的蓝天白云、花草树木,从而得出自己的判断的基础。这些细节,至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再给人一种立论与证明的感觉,使读者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自然也使本书读起来津津有味,让人不忍释卷。
不论是作者观点,还是叙述方式、文字表达,这本书都可以称一本好书。说法是否得到认同,不是判断一本书好坏的核心,能不能打开思路,破除成见,说人所未说,或者以一种新的视角表达前人所说,才是重点。况且这本书的许多说法,是可以得到读者的认同的。
大历史的观念,强调的是时空上的幅度,不能以一时一地的情况来推论全局,也不能以单独的事情或人物来做简单的判断。而为了避免我们对一时一地的认识,或者一事一人的了解影响我们对全局和整体的判断,就有必要从更基础的层面,更长远的角度,更深入的方式,来叙述事情。张居正也好,申时行也好,海瑞也好,戚继光也好,他们做出了选择,他们得到了自己的结局,这是我们容易看到的,而他们做出选择所依据的现实条件,他们所处历史的经济技术条件,他们所面对的社会运作机制,是我们不容易看到的,而我们只根据我们看到的东西就作出一个简单的判断,当然有其局限性,很多时候,当然也就是把古时的人放到我们现在的逻辑框架之中,为当前现实所制约,而不能看到真相,更无法看到滚滚历史潮流的真正流向了。
《全球通史》的作者强调一个观念,意思是说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制度必须适应当时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否则就会引起冲突,产生问题,实际上《全球通史》这本书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很好地阐明这个观念,看上去更像是作者写完本书之后所做的总结。《万历十五年》却在细节的描述之中非常深入、也非常令人信服地阐明了这个观念。
由这个大历史的角度出发,我们才能对我们的近现代史有一个更加透彻的理解,才能对未来的改革与进步潮流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由此才有所谓“读史以明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