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很小的时候就感受过了孤单,性格太温顺,和别人吵架和打架都没有别人的那股狠劲,因此多以失败而告终。
小时候是哥哥的小尾巴,每天都想跟着他玩,只是那时候他并不喜欢带我玩,有一次我跟着他去邻居家,结果在门口被一个大我一岁的男孩子拦住了,怎么都不让我进门,我哥哥在他家里玩得开心,我在外面一直喊他,他也不理我,那一刻小小的我不仅感受到了孤单还有无助。
再有一次是和小伙伴们玩角色扮演,我演的人死了,那时入戏太深,觉得身边的一切都不见了,身处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同时也感受到了深深的孤独。
从能够区分我自己和外界的区别后,孤单就存在了,原来我是独立存在的,别人并不会关注到我,也不会关心我在想什么,也理解不了我。
来解救我的就是那些故事书了,妈妈那里有许多的童话故事书,民族传说,成语故事等。我从能够认识常用的字以后,可以在家里一整天一整天的看故事书,这些书让我觉得生活很有趣,它们成了我的朋友,也第一次觉得没那么孤单了。
童话故事里朋友之间的的冲突和友情深深的吸引着我,也许潜移默化中,我已经吸收了其中的原则,言而有信,讲义气,勇于承认错误,宽容他人等。
一个个童话里的小故事给我的生活增加了许多的色彩,也增加了一些思考,我总是为悲伤的故事结局而难过。
其中,让我记到现在的故事有两个:
一是:有个女孩子非常害怕毛毛虫,有一只毛毛虫白天总是变成帅哥来找她玩,慢慢的他们产生了感情,帅哥为了保护女孩子,每天晚上等女孩子睡着了以后就变成毛毛虫,然后和他的毛毛虫们就爬到女孩子的蚊帐上面守护她,结果有一天半夜女孩子醒了看见蚊帐上的毛毛虫就吓坏了,大叫起来,毛毛虫纷纷掉下来,女孩子就吓死了。
二是:有个老鼠爸爸去偷东西吃,结果不小心掉到桶里了,怎么也出不来,后来小老鼠去找他的爸爸,发现它爸爸困在桶里了觉得很难过,鼠爸爸就让他找些木头扔进来,小老鼠以为爸爸饿了,第一次就扔了面包进去,鼠爸爸很生气说我要木头,小老鼠以为爸爸想吃肉,就扔了一片肉进去,鼠爸爸特别生气,并且有些虚弱跟它说,它只要木头,这一次小老鼠带了木头来,可是发现鼠爸爸已经死了,原来它要木头是为了磨牙齿,老鼠的牙齿终身都在长,没有磨牙齿的鼠爸爸是被牙齿涨死的。
第一个故事让我觉得特别惋惜,如果从一开始毛毛虫精就告诉女孩子他是毛毛虫变的,这样就可能有两个结果,一是女孩子从一开始就拒绝和他在一起,二是女孩子接受男孩子的身份,但是告诉他在她面前不要变成毛毛虫,不管是哪种情况结局都会比吓死好,明明是相互喜欢的人啊!
第二个故事的本意是像我们普及老鼠的牙齿会一直长的知识,但是我却觉得特别难过,总觉得鼠爸爸死了很可怜,如果他一开始向小老鼠发命令时就解释是为了磨牙,小老鼠也不会一次一次的拿错东西,如果小老鼠足够信任鼠爸爸也不会一直违背命令拿别的东西。
我现在有点明白为什么名著多是悲剧了,那么多有趣的小故事我都没记住,却单单对这两个悲剧铭记于心,悲剧更能触动人心。
其实这两则故事也是关于孤单的,人物之间没有有效沟通,就都是处在孤单的情境中。
从读书以后对孤单的体会就少多了,因为有了真正的小伙伴们。
长大以后渐渐地很享受孤单了,每天一个人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感觉也挺美好的。
但是从妈妈来过我这儿陪了我一段时间以后,我就变了,我觉得有个人陪伴的感觉真好,尤其还是我可爱的妈妈。
每天我妈都会做很多好吃的给我,又帮我收拾房间,让我的生活有了许多的烟火气,也给我的房间带来了改变。
于是我知道了,原来孤单从来都不好,人可以享受独处,但是内心深处却希望和外界连接的,毕竟人的本质是社会性。
妈妈在的时候我觉得特别温暖,她每次去我哥家以后,我回到家里就显得特别冷清,干什么事都没劲了,要好几天才能缓过来。
再孤单的人也会想要外界的回应,于是才有那么多人喜欢发朋友圈、发微博。人的情绪需要出口,如果孤单就试着多和家人及朋友联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