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眼看着接近尾声了,法定假期时间一公布,大家就都开始规划起过年的时间安排了,每年放假就差不多七天的样子,再去掉路途上的两三天,就只剩下四五天了,于是大家都会认真仔细地去规划这可怜的却充满期待的假期:哪天陪家人,如何陪?(一起去买年货,一起做饭,给父母打下手,擀面皮包饺子,吃汤圆,用心感受那种温馨、温暖的家的安全感);哪天去拜访亲戚;哪天和闺蜜好友小聚?(谈谈天说说地,沟通沟通感情)。大家的感情和精力都在过年有限的时间里喷涌而出,对时间也格外的珍惜,这样一趟下来,大家虽然会觉得累,但是内心往往是充满了满足感的。
回想起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似乎很少去规划,总是觉得一年的时间很长,总有时间去想做的事情,去学想学的东西,总觉得说,以后再做,以后再学,只是以后是什么时候?常常是无限期的延后。
忙碌的工作,混乱的生活把我们拉进焦虑的漩涡中无法自拔,我们每天靠着刷朋友圈打发时间,一遍又一遍,有时候也搞不清楚在看什么,只是有点强迫症化了,抬起头时常常会有不知今夕是何夕的感受,我们眼睁睁的看着时间哗哗的流走,想抓住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抓不住。我们看到他人风光的一面,又会看不惯自己这样的状态,于是常常被这样的标题吸引住:如何快速致富,十天学会**,看他一个*丝是如何逆袭的……,在这些信息中找寻自己可以成功的幻觉及拥有新的可能性的慰藉,然而这就像吸毒一样,只会让人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浮躁。
倘若我们能拿出过年的精神来规划、实行呢?
让我们把一年的业余时间当做假期来规划,把每个月当做假期的每天。先制定总体目标的大方向,比如我的2017年年度计划是这样划分的:
我会把这些大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小目标,像这样:
这其中具体内容在执行的过程中是可以灵活变化的,只要大方向不变,心就不会乱,也不会没有目标感。
做计划其实和做学术研究一样的,学术研究通常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试验,研究结果。背景就是我们对于自身环境和内心的探索所得出的需要和想要改进的部分;研究目的就是我们的计划目标;研究方法就是我们计划目标中小的分支,试验就是执行阶段,研究结果就是我们针对计划执行阶段的每一次小结及最后的年终总结。这样是不是也有种也不是很难嘛,按着顺序来就可以啦。
我们还可以针对某一项去做具体的执行方案,也就是日计划、周计划和月计划了。
关于日计划部分,我需要每天都做的就列为日常任务,例如技能修炼中的英语的单词部分,健康美容中眼部放松和伸展运动。
关于周计划部分:我需要把例行的内容安排到每周里面去,这样每次我们安排内容的时候只需要选择一周七天的某一天直接把事项插入进去就好了。例如一周和母亲视屏通话一次。
关于月计划部分,主要是总结一个月中计划执行的情况,记录执行成功的内心感受及个人各个方面的变化;执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去避免失败,及时调整计划中不合理的部分,用方法而不是自责去改进计划。
一年的计划框架构建好以后,就可以把具体事项填入每日具体安排中,提前一天安排好下周的行程,这样我们就可以大幅度的减少甚至消除(没时间去想)焦虑(焦虑其实就是想得太多,做的太少)了,只需要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一步的执行啦~怎么样?是不是很简单?大家一起试试吧。
网友评论
给你一条关于介绍都江堰的链接吧!希望对你有点帮助,只能说是大致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