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六盘山,1935年七月毛主席领导工农红军翻越六盘山完成世界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同年十月完成这首当时叫《长征谣》的创作。六盘山扼陕甘宁交通要道海拔两千八百多米,地势险要,公路依山而建,蜿蜒曲折迂回往复,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山里空气湿润,植被较好,山里多有大雾,在山下时但看山间云雾缭绕进到山里却是大雾弥漫。
然而在1958年六盘山却成了横亘在二十八万移民心头的一座屏障。那时候道路肯定更加崎岖坎坷,老人和孩子们坐的火车,年轻人则是坐在军用卡车上,下面是各种家什,山路一颠一簸人也会一摇一晃,狭窄的道路只有一个车可以通行,一边是陡峭的大山一边是万丈悬崖,婆婆使劲地抓住车上的东西,久了手都发麻了,身上的衣服早就没有了颜色都是土了,也许是太累了瞌睡的缘故吧有几次差点被摔下来。(前几年我第一次开车去银川我打电话给婆婆说,她第一反应就是六盘山路不好走一边是山一边是河让我一定小心。)也不知道当时走了多久,但那从朝邑到银川不到一千公里的路程却是婆婆他们今生走过最远的路了。那是从八百里秦川一路向西,地势不再那么平坦了,(突然想起那种平坦了,一眼望不到边,连个沟沟坎坎都没有,有庄稼时候倒可以,若是冬天都收割了女人家要是想方便一下都成尴尬了)往西走地势海拔都越来越高了,景色开始荒凉,空气也干燥起来了,哪怕是夏天的晚上有风时候也会寒气逼人。就这样他们浩浩荡荡的扬起了一路风尘,人们开始在心里嘀咕着,有年轻气盛的开始骂娘了,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终点会是怎样的境地了,没有人知道那里是不是真的像宣传时候说的那样,(“黄河自古富宁夏”,“到了那里地随便种,能种多少是多少”,“政府会提前把房子建好”,“一家一间房”等等,等等……)
也不知道过了几个昼夜,1958年7月19日他们过了黄河最终到达了贺兰县(具体位置应该在贺兰县和平罗县之间靠近黄河的地方,婆婆曾说过冬天黄河结冰他们就会走着过河,刚过河那边有个小镇)。眼前的景象让所有的人一下子心都凉了,一眼望去都是黄沙岗布满荆棘和只有沙漠里才能长出来的骆驼刺,靠近河的都是芦苇荡,秋风肆虐着,刮着地上的沙子在走,枯黄的芦苇没有了精神在风中摇摆着,像没娘的孩子。
婆婆(第三章)这里就是移民安置区,安置房建在地势稍微高点的地方是土胚房,由于这里很少下雨房顶也是平平的,没有瓦,在稻草上涂一层泥巴,门和窗户却都没有。上面说了,由于物资有限不能每家每户分房,两户一间,暂时客服困难先稳定下来随后自建。据冷梦《黄河大移民》叙述当时安置在这一带的移民人数太多以致安置房不够用,最多有四家人住一间房,两家人睡一个炕。房子不够用怎么办?那个时候所有的东西都缺,没有木材盖房就挖地窝子,那是一种在地下一半地上一半的房子,就是在地下挖个大坑上面用柴草盖起来里面睡人冬暖夏凉,但是当地特殊的地质都是沙土容易垮塌,加上当地风沙大有的刚搞好就被风吹走了。婆婆说谁谁就是在里面睡觉一家人被埋了,第二天发现就不行了。当地人就有这样一句话说那里,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沙丘也会走路,今天看在这里到了明天就到那里了,可见当时那个环境。等房子问题解决了开始开荒,那里地广人稀加上土地贫瘠却也随便开垦,然而干旱少雨开春种的庄稼却都没有出来,看着流淌着的黄河水干着急,还有银川是春天种小麦的人们却在秋天下种,那里气候不适合种棉花,以及在关中平原一代代人熟悉的作物,当地人是种水稻的,这个怎么能适应?就连秦川牛也适应不了一个个的倒下。婆婆说那水里有蚂蟥,能钻到人肉里面,要是遇到了不能硬往出拽,你越拽它会越往里钻,扯断了都不会出来,你要不停地拍打那里就出来了。还有那时候蚊子很多也很大,有过三只蚊子一盘菜的说法,要是让蚊子咬了会起个大包红肿发痒,那时候又没有什么止痒的药物只能是使劲地抓,二姑尤其是受不了便会抓的溃烂,大人们也只能说摸点吐沫就好了。
婆婆(第三章) 婆婆(第三章) 婆婆(第三章)首先是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差,再就是和关中传统农业的冲突于是就可以用饥寒交迫来形容当时的亲人们了,大人们饿个一顿两顿倒是可以,那时候父亲才五六岁,还有大姑二姑,爷爷婆婆就给人家当地牧民帮忙干活出羊圈打羊草剪羊毛,完了换点粮食,把人家不要的脏了的羊毛拿回来紡成毛线做成衣服。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