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这本书,一开始就写了三晋分家,司马光就对于这个事件,三言两语交代了事件,然后就开始抒发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抛出了自己的观点。
司马光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是,一国之君的最重要的职责是维护礼。而礼的作用就是区分地位。在区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
那么,什么是礼呢?礼就是法度和准则。
什么是分呢?分就是君臣之分。
什么是名呢?名就是公、侯、卿和大夫的官爵。
天下之大,都属于国君的。芸芸众生都国君的。无论有多么聪明,多么能干的人,都是被国君领导,为国君服务的。这是以礼作为礼记朝纲的作用。
所以国君统治三公,三公统率诸侯,诸侯节制卿,大夫。卿,大夫又统率百姓。也就是权贵统治贱民,贱民服从权贵。
这就是上级指挥下级。就像头脑指挥四肢的行动,树干和树根支配着树枝和树叶。下级对待上级,要像四肢护卫着心腹。树木的枝和叶维护着树干和树根。这样才能上下级彼此互相的保护。才能让国家得到安定。
因此,国君的职责就是维护国家的法度和准则。这是最重要的。
司马光继续说,周文王演绎排列《周易》,以乾坤为首。
孔子在系辞中对周文王的乾坤排列继续解释说“天为尊贵,地为卑下。那么江山也就稳定了。由低到高的排列有序,地位高低也就各得其位”。也就是说,国君和臣子之间关系就像天和地的关系一样,是不能改变的。
《春秋》一书中贬低诸侯,尊崇周王室,虽然周王室实力比较薄弱,可是在书中仍然是排在诸侯之上的。可见孔子是非常的注重君臣之间的关系。
在孔子的认知里,君王是天,臣子是不能以下犯上的。
但是商汤取代夏桀,周武王取代商纣王。这又怎么好解释呢。孔子说,遇到了这样的暴君。像商汤,周武王这样的圣人,他们有仁义之心,让天下百姓归从。是可以取代暴君的。
在一般情况下,君臣之间的名分是臣子必须要恪守臣节,至死不渝。孔子顺便的举了两个例子。
其一,商朝有一个人名字叫微子,他是一位品行贤明的人,是商纣王的哥哥。如果立他为王,那么商汤的朝代会继续繁荣下去的。而不会被周朝所灭。
其二,吴国的季扎也是一位仁德之人。他的父亲是吴国的国君,想让季扎继承王位。可是季扎不干,他的大哥继承了王位,想完成父亲的遗愿,采取了兄终弟及的办法,后来轮到了应该季扎继承王位了,可是季扎就是不干,逃到了国外。吴国的王室后人为了王位争夺。后来也亡国了。要是季扎继承王位,就不会这样的,国家也可以得到发展。
通过这两个事例,司马光的意思是,宁愿国家灭亡也不能破坏礼制。臣子是要恪守臣节,至死不渝。
因此,礼教的最重要的就是君臣之分。不能破坏了这个礼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