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马上就要来了,很多家长可能抱着锻炼孩子,让孩子体验一下不一样的生活环境,磨炼孩子的意志力等等,给孩子报名参加夏令营。家长会在夏天抽出一段时间把孩子送得远远的,那这个安排好不好呢?
我们来弄明白送孩子去夏令营的目的是什么。
只要是正规的夏令营,有很多值得家长放手让孩子去尝试的地方。也有很多孩子在家或学校都进行不了的教育。
夏令营可以让孩子向外拓展生活圈,并从这些体验中学会对别人产生同理心,对自己的生活产生自己的见解,或是更了解这个世界。
孩子从小到大,我们都给他们营造了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也尽可能让孩子进最好的学校,很多孩子没有吃过苦,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也不太可能再回到我们小时候,那种物质贫乏,需要用劳动换取生活所需的年代。
那对孩子的成长以及教育就会有所缺失,孩子从小就形成环境与消费和社会压力的不协调的关系。也就是说太过安全的环境可能会让孩子形成扭曲的观念,以为要活得精彩、过得开心,就一定要拥有某些东西。
那怎么来弥补这样的教育环境缺失呢?夏令营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心理学家阿莉森·皮尤提到,家长可以采取一种“象征性剥夺”的策略,让孩子的暑假变得更有意义。所谓的“象征性”是指,不管我们平日为孩子打造了什么样的环境,我们真正改变的只是象征性的环境,也就是让孩子去参加过夜的夏令营。
这里的“剥夺”就是要孩子置身一个完全陌生,需要重新适应,同时也会是更加艰苦的环境。夏令营要提醒孩子们的是:不需要空调、没有手机、电子设备,甚至不需要电,也可以玩得很开心。事实上,这些夏令营通常要么没有这些舒适的设备,要么只有很少,但孩子很可能会得到最棒的洞察力。
要找到这样的夏令营其实也不太容易,目前都是军事夏令营或研学旅游的居多。
那种在一座孤岛或乡下,住在农舍甚至是自己动手搭起来的房屋的环境是没有了。想象一下孩子睡在木板床上,可以看到星星;大部分时候吃的是集体饭堂,偶尔也自己动手生火做饭,没有洗衣机,也不能打包脏衣服,就自己动手河边或湖边洗吧,还可以在湖边洗澡;茅草房的厕所里大窗户面向开阔的湖光山色,一块木板上面凿了几个洞,下面直接就是堆肥的地方。
这样的环境,可能很多父母看了自己都受不了。这就是重点,你愿不愿意让孩子去“吃点苦头”?现在的很多父母因为自己小时候是吃苦过来的,就拼了命创造条件让孩子远离这些艰苦的环境。
但你不知道的是,这样一期夏令营下来孩子必须要学会一些生存的技能,比如游泳,爬树,搭建房子,生火做饭等。
所以,别觉得这样的生活太过清苦,这就是国外有些夏令营的真实状况。
在一个叫派恩岛的地方,每年都会举办为期6周的夏令营。孩子们在这里要学会划独木舟,游泳以及其他利用营区环境的必要技能。它们坚持的格言是“创新,而非消遣”。他们更希望从营地走出去之后,孩子们会更有自信,也会更体贴别人。
创建营地的负责人说,岛上没有太多资源,但却变成了最有价值的地方,它们旨在唤醒孩子身上连很多精英大学生都失去的能力。而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被需要的,大家要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
而这些正是我们的孩子所缺少的,正在缺失的东西。可很多父母,大概有这样难得的资源也是舍不得孩子去的。
我也有一个朋友在广州的郊区租了一套农舍,做类似的营地活动,但只招收孩子体验周末的一天半或两天的活动,条件比派恩岛好太多啦,还有微型的图书馆,有父母的陪伴,但是不见得很多父母会去。
也许父母们更青睐的是军事夏令营,游学营。
不论哪一种形式,我们都需要知道,孩子的成长教育中,我们对他们的影响时间不会太长,时机稍纵即逝,但是某些习惯和性格的养成,一些体验的影响力却是持久的,也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多给孩子机会走出舒适圈,去挑战,去感悟,去体会,于孩子是非常有益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