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得到,有个观点说成年人的行为改变,有时候并不需要太大动机、太多能力,可能需要一个“提醒”就够了。文中举了“多喝水”的例子,怎么做呢,保持水杯里有半杯水。
刚好联想到之前看过的一本书《深度影响》,里面的底层思维是“合作思维”,任何与他人有关的事情,无论是职场沟通协作,还是家庭矛盾,都时刻记住一个前提,重点不是争论,而是达到一致意见。然后他们还专门制作了“合作思维”的手链,就是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自己的初衷。绕的有点远,但确实这个手链,就起到了很好的“提醒”作用。
然后又想到自己的毛病,喜欢逃避问题,该如何做到“提醒”呢?
改昵称、加标签。算是今年列的一个小小的flag吧,微信阅读的文件夹就有“不逃避”的标签,简书的昵称也是这个方向。但一年即将过去,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依然是出现问题喜欢逃避,寄希望于时间,期待某个奇迹时刻的出现。
朋友提醒。很多次,朋友都让我正视自己的内心,但每次都让自己打哈哈过去了。可能因为他的包容,如他所说,所以才这么肆无忌惮的回避问题。所以,即使有口头提醒,也并不怎么管用。
除了外在的提醒,这时候就得加点内在动机,是不是真正想直面问题、不逃避?
现在回想,不管是为了身体健康、多喝水,还是拥有合作思维,甚至小到改变自己的某方面的毛病,内心都得有明确的动机,这时候再赋予外在提醒,改变就很容易发生了。
再次回顾了福格行为模型,BMP中的BP。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