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沈祖芸老师在《沈祖芸全球教育报告》里,专门谈到了师生关系的话题。
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尤其是师生关系,它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最敏感指标之一。
也就是说,家校关系再如何构建,也抵不上师生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我们常说教育是一个交付变化的事业,家长和学校构建关系,要的也是看到孩子每一天都在成长。如果学校的大部分精力都在构建家校关系,那么只能事倍功半;但如果老师把绝大多数心思都用在师生关系上,那必然事半功倍。到底该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家校关系难题
作者分享一个自己的经历。讲的是2022年5月,他在李希贵校长领衔的三个校长研修班上做了一次调研,请100多位校长列出“目前让你最头疼的校园关系”。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家校关系,第二位的是与上级领导的关系,而校园中每天无处不在的师生关系却涉及很少。
比如其中一个校长这么说,年级里有几位家长遇到需要家校协同的地方,总是达不成共识。所以,他们建议这位校长,在开学第一个月,让孩子们每天都能带一件自己在学校里比较得意的学习成果回家。
老师这边呢?他们给了一个2乘以10法则,就是每位老师每天花两分钟,连续十天去了解一位他们希望建立积极关系的学生。只需要两分钟,很简单,可以一起进校门,或者课间休息谈一部电影,或者共进午餐等等。
半年之后,他们再遇到这位校长,他感慨地说,现在自己的耳边总是能听到家长对老师的由衷赞美,而且那些赞美非常具体,一听就是孩子回家跟父母念叨的。你看,这就是典型的师生关系变好之后,家校关系更融洽的例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28578675/f43b977d6b4c3bfb.jpeg)
具体怎么构建好的师生关系呢?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
哈佛医学院发布了一项研究报告,从脑科学角度看师生关系的三大积极影响,主持这项科研工作的Jerome Schultz 博士做了解释。
第一,当老师内心地肯定、赞美学生并与他们产生积极互动时,学生的大脑会释放大量多巴胺,让学生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第二,积极的师生互动,往往伴随着对话、倾听、大笑等社交行为,这又导致身体释放大量的催产素。这样的积极联系,很快就会创造了“心理安全感”。也只有当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们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按时完成作业才成为可能,哪怕这些很有挑战性。
第三,孩子天生就有 1000 亿个神经元,随时准备连接。当他们遇到教师的关怀和反馈时,会一次次地激活神经通路,就像不断地帮助他们在森林中开辟一条新的小道。虽然开辟新路径需要时间、精力和大量重复,但在老师持续的积极互动中,属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和方式就能逐步构建起来。
举例:丑小鸭中学,坐落在距离昆明市区五十公里的宜良县。目前学校有80多位初中生,都是不能适应传统初中学校规则的“问题学生”。但在校长詹大年眼里却从不认为孩子们有问题。
詹校长讲了一个学生的故事。
一个男孩16岁,躲在自己屋里玩了5年电游。送到学校来时,孩子的手指开始变形,脚趾已经溃烂,说话口齿不清,变成一个不梳洗的“野生动物”。男孩曾经是小学的学霸。5年前父母离婚,原生家庭解体。来到丑小鸭以后,同学们帮他洗澡,班主任给他处理伤口,生物老师陪他看蚂蚁。慢慢地,发现男孩的声音特别浑厚,学校让他做播音员主持节目。他渐渐恢复了正常交往,断掉了电子游戏。初中毕业后考进了5年制大专。你看,这个“问题学生”,其实本身没有问题,只是他们遇到了问题没人帮助他们。于是,原有的关系解体。帮助这些孩子的方法,就是解构掉不良关系,借助师生关系的力量,让他们找到健康的新关系。
詹校长说了这么一段话让人特别感动,孩子遇到问题不能解决,最后都会表现为“学习问题”:成绩下降,不完成作业,逃学,离家出走......因此,看起来是“学习问题”,其实都是关系问题。要让孩子重新回到健康状态,说教、批评、责备都没有用。唯一有效的是帮助他们构建或修复新关系。
好关系需要好土壤
较小的师生比带来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师生互动的频度和质量有所保障,有利于师生平等的关系构建。即便是大规模学校,也可以通过划小组织单元的方式开辟出赋能的文化土壤,让这样的土壤滋养出我们期待的良好的师生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