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回家,妈妈的衰老肉眼可见,说实话,内心是有点恐慌的。在我心里,妈妈好像永远是那个穿着得体,要带我们回姥姥家的年轻小媳妇,怎么一眨眼,她就牙齿脱落,满头白发了呢?她老了,我还能是那个蹦蹦跳跳的小女孩吗?理智上,明明知道不是的;但在情感上,妈妈不老,我也还小。
衰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上一代渐渐老去,下一代逐渐长大,这是不可逆转的生命历程。但对于女人来说,“衰老“是竭力避免的,除了容貌上的焦虑,还有对下一代的牵挂和担心。“年龄”“白发”是中年女人最不愿意碰触的“逆鳞”,也是孩子最不愿意面对的。妈妈有了白头发就会变老、变丑吗?妈妈变老了会死吗?怎么和儿童讲述这个敏感而又稍显沉重的话题呢?
以往看绘本,关于这个主题的故事,大多温暖而感动,常常看得眼泛泪花。这次看魔法象的《妈妈的白头发》之前,心里也是作了准备的。但看完以后,我心里反而有些释然和轻松。为什么?因为在这本书中,作者没有煽情,而是用平静幽默的笔触给我们讲了一个起伏不大的故事。妈妈纯子在一天早上对镜梳妆的时候,发现自己头上长了一根白头发。一开始,她也吓了一跳,于是想要拔掉这根白头发,但奈何这根白头发太难找了。纯子让儿子小志帮忙拔白头发,小志却说,白头发并不丑,不管妈妈长多少白头发,她永远是自己的妈妈。纯子听了这句话,彻底放松下来,决定不拔白头发了。
关于白头发,书中是从三个角度来写的。首先是长白头发的纯子,和大多数年轻妈妈一样,对于忽然出现的白头发很恐慌,第一反应就是要拔掉它。用手拔,找镊子帮忙,那慌慌张张的样子像极了大多数妈妈。纯子不是不接受白头,而是一时之间不能接受自己的衰老。有了白头发,对大多数年轻的妈妈来说,不仅是生理上的变化,更是一种心理上变化。想当初,我第一次发现我有白头发,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老了吗?”,第二个念头就是孩子还小,剩下的时间,我还够陪他长大吗?哎呀,这念头一旦有了,就刹不住车,开始天马行空,焦虑由此而生。此时的妈妈最需要的就是有人理解她、安慰她。这个人是谁呢?无疑,自己悉心养育的孩子最有说服力,也最暖心。
第二个角度是孩子小志。他真的是一个很理智、情绪很稳定的孩子。当妈妈叫他来给自己拔白头发的时候,他也有担心和疑问:“妈妈要变成白头发老奶奶了吗?”当听到妈妈否定的回答后,他瞬间放心,并真诚地告诉妈妈,白头发并不丑,不会影响妈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没哭,没闹,小志全程都很平静,这也让情绪激动的纯子心情慢慢平复下来,关注点迅速转移,照常生活。
第三个角度是头发本身。这个创意真是非常有意思,作者把头发拟人化,从头发的角度观察纯子和小志,直接抒发情感。比如,第一根白头发的慌乱,黑头发们要保护白头发的决心,这种互相帮助的情谊让人感动,也让“衰老”这个话题具象化,生动化,使得本来沉重的话题变得轻松幽默。
当然了,衰老不可避免,我们不必为此过度焦虑,但也可以为了愉悦自己而去染发,让头发变成自己喜欢的颜色,为生活增添一抹亮色。故事的最后,纯子染了头发,做了新发型,整个人更加清爽,就连小志都觉得妈妈更漂亮了。头发们也虚惊一场,变得更帅了!至此,头发、小志、纯子三条线索合在一起,爱,让“衰老“的焦虑被治愈,读者的心也变得明媚平和。
与整个故事的节奏相协调的是书中的插画。作者在刻画小志和纯子之外,还略带夸张地画了各种形形色色的头发。仔细观察,每根头发的表情都惟妙惟肖,不论是白头发的惊恐,还是黑头发们的安慰,自怜,担心,表情各异,很好地和纯子的动作、心情相呼应。就连镊子的小表情也是有变化的,刚出场的得意,寻找白头发的不耐烦,被黑头发纠缠的挣扎,到最后被头发们打败的沮丧,让人感受到了头发们的团结协作,真像打了胜仗一样。有了伙伴们的保护,白头发还有什么理由不被留下呢?想想头发们的努力,作为人类,还有什么可恐惧的呢?长了白头发,我们失去的只是黑颜色;但如果拔了,头发们失去的可是生命呀!所以,白头发也应该被珍惜!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长个白头发,确实没啥可大惊小怪的!
想通了这些,什么生老病死,都是顺其自然的事,我们有家人的鼓励和爱护,我们有平凡快乐的生活,我们充实地过每一天,那我们就是幸福的。所以,我现在每次回家,都会给妈妈买几件时新的衣服,像她小时候打扮我们一样打扮她,让她多笑少思,可以愉快地度过余生。因为我知道,不管有多少白头发,在我心目中她永远是最美丽的妈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