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一个朋友聊天。她说经人推荐,最近正在看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我问她感觉如何,她说书非常好,很有共鸣。
我说,这书的作者是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文笔也好,有一大票女粉丝呢。
“是吗?”她问。“他还有什么书?”
我说了几个书名,并且告诉她,这些书我全有,如果她想看,我可以借给她。
她想了想,说算了,一本就够了,不能看太多。
不能看太多?我有点不明白。
她跟我解释说,他的书这么好,又对我路子,我肯定会沉迷地看下去。但是读书不是年轻该做的事情。时间宝贵,年轻人应该多经历,多体验,在生活中明白道理,而不是遵照道理去生活。读书,应该等到老了以后,走不动了,坐在摇椅上,捧一本书,每一页都对应着自己的体悟和回忆,那才叫真正的读书,如饮美酒一样芳醇。
说这话的她,和我一样,已经年近不惑。但是看得出来,她从来没有察觉自己的年龄,而仍然以“年轻人”自居。实际上,在当今这个年代,30多岁,怎么就不可以算“年轻人”呢?
“读书不是年轻该做的事情”。这个观点我是第一次听说,乍听有些偏激,仔细想想,却也不无道理。
一直以来,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读书。我有一间书房,里面有藏书一千多册,还不包括电脑和硬盘里浩如烟海的电子书。我估计,光把这些书读完,就需要用我一辈子了,但我还在源源不断的买书,囤书。一到周末和休息日,我就把自己关在家里看书,除非特别重要的事情,一般不出门。但实际上,很多书我只读了一半,甚至一小部分。我自己都搞不明白,我是真的喜欢读书呢,还是喜欢“读书”的感觉?
读书当然没什么不好。事实上,在很多人眼里,我都是一个爱学习、善思考的人,我的确也从阅读中收获很多。但是,任何事物都包含而且离不开它的对立面,任何行为模式也是如此。我现在觉得,喜欢阅读的人,除去收获以外,有三个地方需要注意:
一是“封闭”。读书是一个人的游戏,长时间闭门阅读,社会活动必然减少,实际上我现在几乎就没什么社交。这没什么不好,但是一个确实存在的现象。很难说,是读书塑造了我这样的性格,还是性格让我选择了读书。
二是“耽于思考”。杨绛先生有句话,说年轻人“想得太多,读书太少”,我倒觉得很多人是“想得太多,做的太少”。读过这么多书,我明白一点,道理是用来解释问题的,而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真要解决问题,那就得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实打实去做。否则读再多书,也过不好这一生。
三是“与现实隔离”。再写实的文章,哪怕是新闻,也是用文字抽象出来的事实,而不是事实本身。总是通过读书,而不是通过现象、通过潮流了解社会,就会与现实隔离,变得“不接地气”。读书不是为了塑造空中楼阁,心理学四大公理也有一条,“心理最终要转回社会”。
我这个朋友,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行动派。她总是有各种各样的计划,每天忙个不停,游泳、骑马、瑜伽、潜水、冲浪……在每一个领域,她都达到了非常专业的水平。她认准一件事情,就会一头扎进去做,不会事先考虑太多。在做的过程中,她经历,体验,克服,收获,然后形成自己的感悟和世界观。也许,她读过的书不是特别多,但她的精神世界一定是丰盈的。
还是那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不用为别人改变自己。只是,透过别人的观点,你可以看到自己的另外一面。“书非老不能读也”,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就像人生没有对错,关键看你想要什么。
写于2019年11月3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