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刚对孩子说完“做作业的时候把头抬高一点”,孩子就将头抬得更低;你越是说“快起床把饭吃了”,孩子越赖在床上不起;你越是苦苦哀求“别闹了,消停一会儿不行吗”,孩子却闹腾得更欢……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孩子对父母简单粗暴的命令感到反感,于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和父母唱反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能够以建议的方式委婉地说出自身的想法,孩子也许更容易接受,更乐于采纳。
1.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父母在帮助孩子做事前,应该留心体会孩子的言行,争取与孩子进行默契的交谈。正如家庭教育专家卢勤所说,“与其用命令的方式对孩子指东指西,不如蹲下来和孩子好好说话”。如果父母能够站在与孩子相同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强硬地命令,孩子自然会乐意听从父母的话。
2.换位思考,多听孩子的想法。
父母在弄清孩子心里的想法之后再向孩子提出建议,同时把自由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选择接受或者拒绝。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冲突,父母不妨换位思考:如果有人不尊重我,还要我听他的话,我会是什么感受呢?通过这样的换位思考,父母就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行为和想法。
3.否定孩子做错的地方,但不否定孩子本身。
许多孩子的自卑或是叛逆心理都是家长一手造成的。比如,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被说成“猪脑子”“笨家伙”“不是学习的料”;孩子吃好吃的没有与长辈分享,就被说成“白眼狼”“太自私”;孩子没有和人打招呼,就说孩子“不礼貌”“不懂事”……孩子有时候做错事情,并不代表孩子毫无可取之处。父母不能因为一点小错误就彻底否定孩子,更不能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父母应该就事论事,指出孩子做得不对的地方,鼓励孩子下次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4.否定孩子之前,先确认是否接纳了过去的自己。
有的孩子明明很优秀,但在父母的眼里却远远达不到自己预期的高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父母不认同自己,不接纳自己,所以很难从根本上认同自己的孩子。父母也是从孩子成长为大人的,父母在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这些问题和心理特征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凸显出来。父母不断地否定孩子,很有可能是在否定自己心中那个未成年的自己。孩子不是父母的复制品,是独立于父母之外的另一个人,父母应该采取恰当的方式来接纳、修复过去的自己,而不应将潜藏在心中的情绪暗暗地投射在孩子身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