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艺天地散文特辑谈天说地
朱山坡《萨赫勒荒原》:拯救无处不在的荒原

朱山坡《萨赫勒荒原》:拯救无处不在的荒原

作者: 云间月皎皎 | 来源:发表于2025-01-04 02:20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原创文章,文责自负。

《萨赫勒荒原》是广西玉林70后作家、新南方写作代表朱山坡创作的短篇小说,首发于《人民文学》2021年第3期 ,2023年获得首届石峁文学奖。

朱山坡写的小说,地域风格往往格外突出。邱华栋先生曾经这样评论朱山坡作品的差异性:“朱山坡发展了一种关注于和专属于广西的南方的小说文体,那纯粹就是一种南方的小说。这种南方,不同于江南,是偏西南的瘴疠之地广西的小说,是一种独特的怪异的小说,就像螺蛳粉和黄皮果的味道。”这算是“新南方写作”的一种形象表述,一种令评论家无法归类的奇崛文风。

那么,在“新南方小说”的界定下,朱山坡又会做出什么样的突破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萨赫勒荒原》就是他的回答之一。

                                     ①

突破“新南方”地域的故事背景,《萨赫勒荒原》的触觉伸展向撒哈拉沙漠西南的非洲荒原

  不同于新南方,萨赫勒荒原的偏僻苍寂,鲜有人烟。这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公路,从荒凉通往荒凉,从寂寞通往寂寞。当日落后,天色慢慢暗淡下来,荒原更加苍茫,援非之路如此压抑,由不得人不生出焦躁恐惧的心绪。

朱山坡在《蛋镇电影院》中,写了以蛋镇电影院为地理坐标的短篇小说,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蛋镇人们的愚钝、狭隘、无所事事的挖苦与嘲讽,是一幅当地社会与民生及其精神困境的画卷。而《萨赫勒荒原》,则要在遥远的非洲、在撒哈拉沙漠西南的国家尼日尔,这个和中国不同的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信仰的情境中,从当地的现实世界里抽象出一段小说,提炼出生活寓言。

美国小说家斯蒂芬·金说:“如果你的情境设计气势恢弘,情境就会自动地推着情节走。”而《萨赫勒荒原》正好契合了这样一条定律。

萨赫勒荒原太辽阔、太平坦、太荒凉!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只鸟、每一株草,都彷佛相处了千年,却又不得不相互为邻,紧挨着、搀扶着熬过漫长的岁月和亘古的孤独。

在荒野里只有我们这一辆车,渺小得像一只爬行的蚂蚁。

最让我绝望的是,无论头抬多高,也看不到路的尽头。毫无疑问,这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公路,从荒凉通往荒凉,从寂寞通往寂寞。

萨哈说,这里到处都有疾病,每天都有人死去。他一共有七个孩子,却夭折了四个。

朱山坡就以这样从容自然的描述,超越以往的荒诞场景和密集意象,带着敏锐的触觉,设计了一个强大的情境。在辽阔的荒漠中,在贫瘠艰苦的生存环境里,在疾病死亡巨大威胁下,萨赫勒荒原上的人们会带着什么样的信念活着?作者就在这样的情景预设中,不断深入探究异域的普通百姓,在面对生老病死、贫穷饥饿时的内心和灵魂,从而成功地在非洲尼日尔的萨赫勒荒原上,找到了故事铺展的温床。

起初,“我”和萨哈认知是有差异的。当“我”拿起矿泉水吸了一大口,然后喷洒窗外的植物。而萨哈一边开车一边吃午饭,只啃了一半粟饼,喝了一小口水。我对待食物和饮用水的洒脱随意,和萨哈的珍惜节俭形成强烈对比。我对待儿童死亡的惊诧和萨哈面对死亡的淡定,呈现出反差。    

萨哈说,你真是一个傻瓜!怪不得不认识老郭。萨哈认为,死亡不分年龄,这就是常识。

在这篇小说中,能看到朱山坡是如何在国别、种族、宗教和自然的巨大差异间,去挖掘人性、疾病、自然和物欲的一场场力量对比殊异的博弈;看作者如何在中非迥异的宗教、文化、物质差异中找到人类命运的交融点,让人性的光辉照亮不同人种的精神境界和情感空间,最终,让读者看到看到萨赫勒荒原虽是地理上的荒原,却是信仰和温情的绿洲。

                                     ②

叙述明线暗线交织,节奏张弛有度,语言从容淡定,冷静克制。

在《萨赫勒荒原》中,作者让人物情感的波动来引领叙事节奏的快慢。在辽阔的荒原中,在平淡无聊的旅途中凸显了路途突发事件带来的情感冲击,从而让小说的节奏具有变奏曲一样波澜起伏、张弛有度的阅读感受。

故事的叙述分明暗交织的两条线进行。明线是尼日尔司机萨哈迎接“我”这个中国医生和援非物资,共同穿越萨赫勒荒原,前往营地途中的所见所闻。暗线则是我的博士生导师老郭,在援非工作中突然离世的故事。当老郭以一名援非医者的身份出现在荒原上的尼日尔时,给无数贫病交加的非洲人带来了生的希望,也因为老郭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被当地人奉为高山景行,也是他们的中国儿子。

老郭去世后,“我”临危受命接替了老郭的援非工作。在萨赫勒荒原,“我”亲眼看到了人们在饥饿、疾病和死亡面前对生存的强烈渴望和挣扎,也从萨哈“弃子救众”的行动中深刻体会到了荒原上生命的信条。

除了老郭的故事之外,尼克和祖母一家的疾病生死也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故事。萨赫勒荒原上,死亡司空见惯,饥饿如影随形,公平不可或缺,敬畏与世长存。他们尽管生活在贫病苦厄的环境中,热烈期盼着援非的医生和物资的救援;但他们善良、坚忍、感恩、敬畏的精神境界何尝不是深陷物欲、信仰空虚的人们的救援?

                                      ③

从人物塑造看小说的精神内核,以人文精神剖析背景里掩埋的柔弱人性

作者以寥寥数笔即生动勾勒出萨哈及其母亲、儿子的精神形象,情感丰沛,笔致深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的艺术表达。

表面急躁粗鲁的司机萨哈,内里却是谨慎重诺,坚守信仰。

在萨赫勒荒原上,萨哈有几次急刹车。第一次紧急刹车,是为了给荒原蜥蜴让路。第二次急刹车,是萨哈的儿子尼克拦路,祖母想要给郭医生驱魔。第三次刹车是尼克饿得瘫倒在路上,萨哈把自己节俭的半块粟饼给儿子吃,却坚决不让儿子违背公平去吃中国救援的食品。第四次急刹车,是因为意识到尼克染上疟疾,“我”急着去救却被萨哈阻止。我认为见死不救有违医者仁心。而萨哈认为,饥饿、疾病和死亡面前人人平等,而他当前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就是天黑前将医生和援助物资安全送达目的地。

尤其是最后一次急刹车,萨哈内心的紧张与焦灼和,对儿子的关爱与心疼显露无疑。萨哈先是下意识听从我,但又拒绝我下车救治的请求,从中看出他不希望因私废公,耽误行程,但他后来还是满脸泪水。萨哈的果决坚定,心怀大义,忍痛舍小家顾大局的人物形象鲜明立体。

作者毫不避讳,真诚地书写人类原始的物欲,以人文精神展示时代地域背景里掩埋的柔弱人性。在荒原生存的萨哈对物欲极度克制,高壮的个子午饭只吃半块粟饼,喝一小口水;遇见快饿死的儿子尼克时,毫不犹豫地掏出节省下的半块粟饼喂给儿子;但却拒绝接受医生赠与的食物,也不让尼克看见车里的援非食品。

尼克在荒原等父亲两天两夜,没有吃一块粟饼,没有喝一滴露珠也没有。他饿得瘫倒在地,发烧到浑身滚烫,明知父亲不允许,依然鼓起勇气接受了中国医生赠予的炼乳。十五六岁的少年抑制自身原始的物欲,忍着饥饿病痛,也要将炼乳抱回家给垂死的祖母品尝。

祖母感念老郭的几度救治之恩,坚信自己的宗教信仰定能驱除恶魔,拯救老郭医生的疾病。所以老病垂危的她,以知恩图报的信念支撑着徒步十二天穿越荒原,去拯救老郭。在他们心中,老郭不仅仅是一个医生,是非洲的儿子。

是他们悍不畏死吗?

并不是。祖母说,荒原上的野兽还要想方设法活下去呢。他们只不过是终生被荒原洗礼磨砺的个体,他们饥饿贫病,但不失面对贫困、饥谨和死亡的坚韧坦荡。他们是以萨哈、尼克、祖母为代表的尼日尔人民的群像,他们敦厚淳朴,他们有自己的生死观。他们身上洋溢着最纯粹的生命底色和人性的光辉。

                                      ④

标题的意蕴:荒原无处不在,需要拯救的不仅止于撒哈拉沙漠西南

《萨赫勒荒原》中,尼日尔皲裂的地貌,萨赫勒荒原的偏寂和荒芜,以及萨哈们独特的“生存法则”,充满了表观的异质性。然而透过故事外壳直指思想内核的,依然是对生命问题的探讨,对生死观念的剖析。

于是,即便在非洲遥远的撒哈拉沙漠西南,因为中国的援非医疗行动,也能形成跨越地域的链接。在这片荒原上,即便异国异族异种宗教文化,也无法阻隔他们共同抗击饥饿、贫困、疾病、死亡的联盟。

在荒原的旅途中,萨哈和“我”的对话基本是在探讨生命问题。在瘟疫流行的尼日尔一些地区,人命如草芥,尸体随处可见,人走着走着倒地就再也爬不起来。但萨哈奉为圭臬的常识却是:死亡不分年龄。真主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们不能去破坏真主的旨意。死亡也不必恐慌,明年春天,一切又会重生。

萨哈看见过太多的死亡,所以不再有惊讶和悲伤,所以他说:

你看看这个大荒原,每一棵树、每一棵草,都忍受着饥渴,每年都要枯死一次。你拿着几瓶水去救活几棵草,但救活不了整个大荒原。用不着担心,到了明年春天,荒原上的一切又会重生。

“我”作为援非的医生,原本也一直在维持排队秩序,在死神面前,把那些插队的人们拉回原本的位次。“我”也算是见惯生老病死,见惯利欲纷争,我带着博导老郭医生的遗志,带着高超的医疗技术,带着丰富的医疗和食物,来到萨赫勒荒原援助萨哈们。而“我”的精神境界也获得了意外的援助。

“我”观照着荒原上人们的精神困境,也意外地挖掘到现代人类的精神荒原,在物欲横流的掩盖下,缓缓暴露出皴裂的草皮,侵蚀的沙砾,空虚的内核,浮躁的功利。在援非医疗队切出的这个横截面,物质丰裕的“我”,被萨哈、尼克、老祖母等人面对生死贫病的坚韧坦荡所震撼。荒原的雄浑格局和气象,人类命运的联结与融合,中国援非医生的仁爱厚生,贫瘠土地滋养的爱与情怀,在撒哈拉沙漠的偏僻一隅开放、流动、冲突、交融,唱出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于是,萨赫勒的荒原,每到春天还会变绿,一切都会重生;当先人的魂灵聚集于此时,或能看到尼可的祖母和非洲的儿子。而那些物欲横流、深陷空虚的人们,他们精神信仰的荒原,辄待一场长途跋涉的救援,才好走出荒凉和寂寞的场域。

相关文章

  • 读书|《萨赫勒荒原》的写作艺术

    《萨赫勒荒原》是发表在《人民文学》今年第3期上的广西作家朱山坡的短篇小说。篇幅不长,全文6000余字。 《萨赫勒荒...

  • 希望来临了

    一 人生旅途中总会遇见各种“荒原”,“荒原”中充满了可怕的恶魔,只有荒原摆渡人可以拯救自己。 看到女儿两年前的照片...

  • 荒原

    人们在荒原跋涉 四方是荒原 脚底也是荒原 人们在荒原跋涉 来路是荒原 去处也是荒原 人们从一个荒原跋涉到另一个荒原

  • 荒原狼,无处不在

    读罢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仿佛置身于绝境的梦幻一般,如此真实的触感而又充满危险的陷阱,等待着沉思者踏入其中。正...

  • 红蓝药水—荒原猫的茶话会

    荒原猫:混沌有人敲门,你快去开门 混沌猫:好勒,我这就去。 混沌猫:主人怎么是你?你怎么又变成了这副鬼样子? 荒原...

  • 荒原

    《荒原》 那片荒原 冰与火的荒原 金属与泥泞的荒原 泪水与苦难的荒原 永远长不出鲜草 野花 却终日游荡着枯瘦的羊...

  • 荒原

    昏晓觅幽径,荒原追大风。 不惧鏖战苦,常思古人情。 开卷江湖远,独骑暮色深。 夜露湿白发,山行闻鸟鸣。

  • 荒原

    纸上忧伤的月光那分行的月光和月光外与田野分开,我的荒诞不要说出我的泪水融入在河流这些比生命沉重的稻谷讲述一个童话的...

  • 荒原

    为了给自己弄本精神食粮,独自走在大街上,突然发现独自的时候总是会思考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或许这段时间是我一生中最美...

  • 荒原

    坟头的纸钱退了色 时间燃尽,未成尸骨的灰 锈迹斑斑的灯盆,盛不住浮生余孽 满是窟窿,放出多少无情小鬼 荒芜,没有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山坡《萨赫勒荒原》:拯救无处不在的荒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fjhy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