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得初三的时候,班上来了一位复读的小姐姐A,是我们全班同学佩服的对象。
我们那个年代的初三,是以毕业之后走中专为首选的,也是允许复读的。初中毕业只要考上了中专,再在相应的学校读三年或者四年 ,毕业后分到对应的单位,就立马成为有编制的正式工人,可以领工资了,是让多少农村娃羡慕的呀,也是我们最初接受到的目标教育。
那位小姐姐A在上一年没有考上中专,家里条件也不是很好的情况下,背水一战参加了复读,想着再努力一年,拼一把。因此早上都是5点左右就起床开始背书了。晚上,下晚自习后,别的同学都熄灯睡觉了,她还打个手电筒,在被窝里又继续刷题到12点,甚至1点;最后,临近考试时,我们全班都觉得,哪怕全班只有一个人考上,那个人必须是这位小姐姐。(因为当时全校一年最多就能考上2-3个,最多的一年就4个而已。)
考试的结果出来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们那个班考上中专线的有4个同学,但却没有那位小姐姐A。后来就再也没有小姐姐A的消息了,那个时候没有电话,更没有QQ,只是好像听说,没考上之后,就随村里的大人出去打工了,再后来就嫁人了,再再后来,就没有收到她的任何消息了……
后来,参加工作后的一家服装销售公司,我遇到了另一位同事B。她在我入职的时候是担任销售助理,负责统计各店销售业绩统计,也会临时接受零售经理的安排处理一些临时事务。我看到的她,每天都会加班,同事基本上都是下班到点就走了,而她晚上几乎都要加班,甚至有时周末也会加班,问她XX店XX员工指定时间段的销售业绩,以及达成率时,她居然是用计算器按出来的?换一个人,换另外一个时间段的数据,要她又啪啪开始按计算器了。一按错,就开始抓狂了……那一刻,我好惊讶。在零几年时代已经开始用电脑了,而且在这种销售企业,这些数据统计不是使用电脑最基本的吗?我记得当时有另外一位同事C,入职之前没有做过统计工作,入职后被安排做一个新品牌,需要统计各项数据,咨询上面的那位同事B一些工作上的方法,经过一番讲解后,同事C是觉得不对劲,临时去了书店,当场买了一本书,经过一周左右的死磕之后,除非特殊项目性工作时需要加班以外,日常工作也能保证在上班时间内做完了。而我那位同事B,依然在辛苦的加着班,时不时地因为数据统计错误天,被领导批评时还发发小牢骚,哭哭鼻子啥的。
有时候,我们在工作中难免也会发现,有一些人工作效率很高,几乎不怎么加班也会把工作完成得很好。他们对于新事务接受也很快,学习新的东西也很快;而还有一部分人,老是觉得以前我是怎么做的,现在我还是要怎么做,哪怕是有了更好用的工具后,因为不想去研究新工具的用法而选择用习惯用的老方法。所以当其他的伙伴用了新工具很快完成手上的事情后,她还在继续的做,还说她辛苦得很,老是加班。
这样的努力,不过是效率的低下,不过是在用战术上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而已,因为有时候老板看到的是下班后还在办公室加班的他,而没有去看她加班的原因。
其实,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以为自己付出的努力,而实际上只是付出了体力。为什么人们把勤奋的王冠送给了蜜蜂而不是屎壳郎?并不是后者付出的体力少,而是前者的劳动结晶是蜂蜜。
再如今,当下更是各种繁花盛开的时代。新事物出现和被代替的频率越来越快,如果还是一味的埋头只付出,不能创造出真正的价值,那么再怎么努力,再怎么用时间堆积,所付出的仍旧会一文不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