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改变别人是上天的事,不要说服别人也是常识。
改变或者说服别人,困难在于人都是固守自己观点的,不会轻易改变看法,因此区分为专业、道德、三观,改变的可能性依次降低。
不过有时候,不得不需要说服别人,也就是改变他人看法,目的是为了完成既定目标。
这种改变看法的情形,一般适用于非道德非三观场合,比如事情安排、专业讨论、任务分工等,更多属于管理范畴。
上面说的就是分类应对技术,说服别人前提是管理职责,而道德和宗教三观不要试图说服和改变。
举个例子。
比如作为大学生,带队参加某个调研活动,遇到下雨天,无法去做原计划室外采访,这时候队员纷纷提出,干脆放假一天,你作为负责人怎么做比较合适?
人都是屁股决定脑袋,位置不同视野不同。一般人员做好安排工作即可,舒适一点是一点,而项目负责人要考虑计划执行和目标完成。
这种情况属于管理范畴,是可以说服情形。
采取策略大致为“求同存异”,具体为四部曲:求同、目标、夸大、寻异!
求同:“大家这么想也能理解,毕竟天气不好,雨下的很大,咱也只是学习调研活动,我也想趁机歇一下”。
求同本质就是共情,最通俗的理解共情,就是能顺着人家说,试着理解对方看法,不是上来就反驳。
目标:“咱们来调研目的是完成计划,出具调研报告,如果耽搁这天活动,就会影响目标完成”。
说服别人不是故意反对这个人看法,而是因为这个看法不利于目标实现,由此得清楚目标所在,并告诉大家。
引申:“现在是工作日,人家单位职工都是正常上班,我们来调研也算是特殊职工,休息相当于旷工,影响不好”。
说服要点在目标实现,以及不利影响,适当夸大些也可以。
寻异:“我们讨论下如何调整下行程如何,看看今天可以做些什么”。
寻求可行的工作替代内容,不能做室外活动,那就做些室内工作,这就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
当由于管理或者专业因素,需要说服别人时候,别着急,欲扬先抑,曲径通幽,采用“求同存异”方式,先共情观点,其次澄清目标,再引申不利影响,最后寻找差异可行做法,即求同、目标、引申、寻异。
当然,一次说服不了,缓一缓,放松下,再尝试求同存异,只要围绕目标进行,总可以找出合适方式来,当然也要预设最终说服不了,那就真的求同存异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