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本书的读书笔记过长,故而拆分为7篇文章来记录。
005 思维——修炼思维成为真正的利器
005 思维——修炼思维成为真正的利器
人的大脑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本文大纲
(一)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
把原本繁复的内容梳理、整合、精简完成后,我们的头脑才能腾出空间,处理其他的信息和进行更复杂更精微的思考。
简化思维意味着我们既要简化外界输入的信息,也要简化我们表达出来的信息,更要简化我们一直思考着的信息。
(1)如何过滤没有价值的信息?
① 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
好的信息源具有好的信息品味,以下是我们辨别可信赖信息源的参考指标。
· 它们往往有确定的内容主题和范围,专注于某个领域。
· 它们能一直提供高质量的、具有深度的内容,宁缺毋滥。
· 它们能提供独家的信息,绝不随声附和。
· 它们能获得所在领域内多位资深专家的推荐。
· 它们可能也会推送一些营销性的内容,但一定会有所节制,不会夸大其词。
· 经过第三方审核或者担负法律责任的内容也是较为可信的,比如学术期刊的论文、上市公司的年报、统计年鉴等。
② 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
疏离流行或过热的信息,可以屏蔽掉大部分噪声。
网络上的热门话题多半是人为制造的营销性话题,通过迎合人们的猎奇心态来博取眼球。
还有很多看上去很重大的事件诸如节庆、仪式、比赛、活动等,除了那些与你爱好相关的,大多数也与你没什么关系。
③ 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
事实信息是我们思考的基础材料,而各种观点和评论虽然有时会给我们以启发,但也会牵引我们的头脑,把我们搞得晕头转向。
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人可以洋洋洒洒写下一大篇,不过是为了反复强调一个肤浅或者错误的观点,而要辨识它们,又要耗费我们大量的时间。
主动搜集和获取事实性材料就很有必要,以这些事实性内容为基础,我们可以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
事实信息既包括基于大样本调查得到的数据,也包括深入的、富含细节的描述性信息,我们获得的事实信息越全面、深入,我们的观点就越可能完备、准确。
④ 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
比尔·盖茨可能是地球上最忙碌的人之一了,可即便如此,他仍保持了一个习惯:每年抽出两个星期的时间闭关,也就是一个人待在一个地方,只看书和思考,不允许任何人因为任何事情打搅他。
(2)培养简洁的表达能力
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信息,既是一种才能,也是一种美德。简洁的表达来自清晰的思考,而清晰的思考又要以简洁的表达为依托,一体两面。
好的表达,对思考强度的要求是成倍上升的。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简洁表达的习惯,是提升思维能力的一道法门。
(3)适度的简洁,意味着更丰富的内涵
但是简洁并不是简单,美国建筑大师赖特说:
乏味不是简洁,简洁并不是要求一味地删减,而是某种合理的「适度」。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深入的了解,找到那个正好的「点」,可以映射出最多的内涵,那就是简洁。
所以关键点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深入的了解,做到这一步,是一切简化的前提。以这句话为标准,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探索简化思维之道:
① 基于深入了解的删减——把任何不必要的东西去掉
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年轻时就吸取过不懂得删减的教训。他有篇论文的绪论被导师全部删除,导师说:
这篇绪论虽然花了很大的功夫,但都是在引述别人的观点,重复别人的话,并没有提出自己的创见,因此根本没有必要写出来,要写就只写上几句说明就可以了。
② 基于深入了解的浓缩——把丰富的信息浓缩并灌注进一个小容器中
两位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和莫泊桑是师徒关系,福楼拜对青年莫泊桑曾给予很多写作上的指导。据说,福楼拜曾让莫泊桑做这样一个练习:莫泊桑用一句话来描述出一个行人,如果福楼拜指对了人,莫泊桑就会受到奖励。正是这样的练习,让莫泊桑学会了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③ 基于深入了解的模式化——找到共通的模式在现象间建立联结,并加以压缩归并
模式化可能是最终极的达成简洁的方法了。赖特说:
任何孤立的事物自身都毫无简洁可言。一切事物只有被恰当地置于某个有机的整体中,才可能实现这个局部自身的简洁。
(二)让潜意识为你工作
(1)用足够多的资料「喂养」潜意识
詹姆斯·韦伯·扬在讨论创意思维的经典之作《创意的生成》一书中,介绍了产生创意的五个思维步骤,其中潜意识思考就占据了核心的地位:
① 尽可能地搜集原始资料。
② 重复「咀嚼」原始资料,构思初始创意。
③ 中止有意识的思考,启动潜意识思考。
④ 随时准备迎接灵光乍现时刻的来临。
⑤ 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实可用。
从上面的步骤中还可以看出,要想让潜意识更有效地工作,就必须向潜意识「投喂」足够多的资料,有了这些资料以后,潜意识用它们不断进行重新组合的试验,直至最好的想法出现。
(2)关掉不可能的声音,才会有新的可能
我们头脑里住着两个小人:一个是生产者,也就是干活的小人;还有一个小人是监控者,是监督生产者干活的。
我们平时做每件事情,其实这两个小人都是同时工作的,所以我们做的事情都会循规蹈矩、有章可循,但是弊端就是创造力被压制了。
你要尝试让自己每天拿出半小时的时间,把负责监督的小人关掉,让那个负责生产的小人自由发挥。
一位美国的艺术家卡梅伦,发明了一个「晨间日记」的方法:
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在笔记本上写三页东西,这三页东西可以没有主题,随便写什么都可以,任何想法、灵感都可以写出来。
刚起床时,我们的监控者可能还没有完全睡醒,这时就可以完全依据我们内心的自由想法去写,原来潜伏在潜意识里的想法也就可以噌噌噌冒出来。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监控者原本就喜欢休息的时间。比如在洗澡、坐车、散步、做家务的时候想问题,构思文章等。
(3)随机与混乱,为我们带来灵感
按部就班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可能并不适合产生新想法,当每天发生的事情都在意料之中,所以,在必要的秩序和规则之外,有意识地引入一些混乱、随机和意外的成分,让这些东西成为培育我们新想法的土壤。
比如,在主题阅读的书单之外,随机挑选几本与这个主题无关的书来看。
文学大师纳博科夫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了混乱的成分。在写作一部小说的初期,他会撰写很多卡片,这些卡片都是零碎的灵感记录,或者是一小段对话,或者是一小节景物的描写,甚至是一串胡乱组合的词语,然后他会静静地等待潜意识开工,把这些零散、混乱的材料组织起一个隐隐约约的结构。
混乱是秩序的另一种形式。通过混乱颠覆固有的、模式化的思维习惯,最终构建出新的秩序。
在思考一个复杂的对象时,混乱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你必须把很多或近或远的信息、素材纳入在内,这时要想把它们一一分类、整理既不现实也不经济,还不如把它们笼统地放在一起,自由碰撞和组合。
(三)将思维转化成图像
图解思考指的是用画图的方式来直观表示出我们思考内容,这有利于我们对所思考问题的解答。
(1)突破工作记忆的限制
人的思考依赖于工作记忆,工作记忆不仅能暂存信息,还能加工信息。但是,工作记忆能同时处理的信息非常少。一旦需要处理的信息超过了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制,那么部分信息就可能被忽略或者遗失,思考问题时就会顾此失彼。
与工作记忆极为有限的容量相比,一幅图可以包含的信息就太多了。人在观看图像时,对图像中信息的处理是并行的,因此可以接收足够多的信息。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用图像来思考只是画家、设计师等的专利,但实际上,很多成功的写作者或者科学家都善于进行具象思考。
一张思维的图案很可能无法像语言表述那样去传达十分精确的意义,却能够激发起人们的直觉思考。这种直觉思考能引发顿悟,帮助人突破思考的瓶颈。
(2)图像也参与思维的推进与创造
思考问题的时候,如果只是在脑子里面想,那么只是反反复复围绕少数几个概念或者想法绕来绕去;如果这时你把想法随手画下来,边画边想的过程中可能会出人意料地诞生出许多新的思路。
(3)根据情境选用合适的图形
图解思考的基本原则是:基于所思考的内容本身,自行创造或设计与其相匹配的图形式样。也就是不拘一格,没有一定之规。
表达概念和想法的常用图示类型主要分为两类:流程图和结构图。
① 流程图表示的是一个动态过程,通常含有箭头以表示运动方向。
② 结构图表示的是一个静态结构,用以显示不同部分或者因素间的结构关系。
不论是流程图还是结构图,具体表现形态又非常多样:
(四)周密思考
周密地思考问题很不容易,有几个原因:
① 我们总是偏好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甚于抽象的信息,即我们的思维和决策更容易受少数特殊事件的影响。
比如,一说到辍学创业就想到盖茨、乔布斯这些极端成功的例子,却完全忽略数量远多得多的辍学创业的失败者。
② 证实偏见
③ 每个人受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必定会存在思维中的盲区。
为了克服这些毛病,我们需要一些工具,来为我们的思考提供某些框架结构。
* 关于周密思考,熊猫小课的「思维导图」里有更详细的解答,这里就省略介绍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