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马丁.塞利格曼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在综合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基础上,整合了数十个心理治疗案例所形成的关于孩子乐观精神培养的策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行动可操作性强,所以也推荐父母和老师读一下,受益匪浅。
一、乐观与抑郁的关系
具有悲观倾向的人更容易走向抑郁,主要原因就是解释风格更集中于永久性、普遍性和个体化,永久性主要表现在认为失败的经验是自始而终的,认为自己只要有了失败的体验,就不能持续做好后面的事情;普遍性主要是一种失败体验的泛化,一个方面的挫折困难会折射到其他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只要自己有失误错误就认为,所有事情都会做的很差;个体性是一种过度自责的倾向,将事物发展不利的归因全部或者大部分加之自己身上,而忽视了外界条件等各方面的要素对影响事物的作用。
抑郁是一件百分百不好的事情吗,其实不然,正常非抑郁的人会更大程度上放大自己对事物的掌控能力,会更加自负一些,也会在归因方面更加强调外界环境等客观条件,适度抑郁的人会更加公平公正地看待和认识自己,所以,如果你有一定的抑郁倾向,那也不要恐慌,这会让你更加自律,自身承担更多的压力换之而来的是对自己高标准的要求。但如果可以选择,抑郁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抑郁的度如何把控,过度抑郁就会走向自我否定与毁灭,主要表现是丧失了让自己快乐的意识和能力,这对虽然有着些许自负自大意味的乐观而言,这简直就是灾难性的。
二、乐观精神真实性的表现
乐观的真实性并不是盲目地相信和自我感觉良好,而是无论处于何种境遇总是能够立足现实保有积极向上和建设性的态势去面对挑战的整体人格体现。关于乐观的真实性,我们需要区分一下感受自尊与表现自尊的差异。
感受自尊是一种缺乏现实依据的“感受性整体良好”,比如当我们的孩子由于缺乏基本的规则意识在课堂上的表现很差,影响课堂正常秩序,家长却认为自己孩子在家庭中表现很好,只是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的不适应,因而怕自己孩子受到批评不开心,反而劝说自己孩子“相信自己是最棒的,你只要开心自信就好”。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还有很多,课堂上老师没有指向性的表扬鼓励,即使孩子真实层面上表现真的很差也要去顾及孩子的感受而肯定表扬,无论是态度还是能力上的暂时缺位,不会因你“泛化式”的肯定得到转变,只会因为“廉价的成功”最终独自承受“更大的失败”。
孩子坚韧的意志力和乐观精神不是虚头巴脑地赞扬就可获得的,而是在必不可少的“失败体验”与“跌倒爬起”的无限次循环中,在一个个目标的真实性达成中获得的。自尊是一个很大的事情,但自尊不是虚伪的事情,要让孩子明白,我们为孩子所提供的所有提升其感受性的自尊的措施(考试不让孩子知道成绩排名、不会因失败受到批评、无论做到怎样总会有肯定的声音)只是我们的过度保护。但真是情况他自己是最清楚的,认识自己是一个终其一生要去做的事情,而因为能力表现而非感受良好获得自尊是一种长效的、持续性、发展性人生“财富”。
三、乐观培养对的三个策略
“温暖与热情的气氛、清楚的安全信号、无条件的爱但有条件的奖励,以及许多美好的事情都会增加孩子生活中正面积极的力量。孩子有了掌控感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有正面积极的情绪作为中坚力量,乐观的解释风格就可以稳坐上层了。”
第一,掌控感
当一个人能够独立承担事情,能够体会个体主观意志作用时,他所获得的掌控感和胜任感是最深刻长久的,也是帮助他提升自我效能感最好的方式,对于作者在文中所强调的“民主自由的氛围、安全贴心的爱与关怀”这样的软性力量,我们再多的耐心和温柔都不为过。但是对于奖励肯定和表扬,一定要做到具体化、现实性、有条件性,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值得肯定的具体地方,是态度、能力、品质、意志还是细节等等,都让让他明白,肯定不是空穴来风,是有条件的,是需要付出努力,需要经受磨难才能坚持下来不断获得的。
不要做一个控制欲太强的父母和老师,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多给他机会,让他在挑战中品尝成功的喜悦,而不是一味高标准地压制他,自主性和掌控感是在难度层层递进的成功体验中提升的。“不要一直把婴儿放在束缚环境中的婴儿车中,他奋力挣扎哭喊的时候要让他得逞,去体会放松自由被拥抱的感受,而不是像有的父母那样,你越哭,我越不抱你,口口声声说为了他后续发展好,这样就在很小的时候让孩子种下了一颗无力感的种子,性格上也会更加怯懦。”“在孩子掌握控制权时,会增加他的喜悦及行动,而无助则会造成负面情绪及被动。”
第二,正面积极的情绪
“在孩子面对新的任务时,事情时常看起来很艰难。要尽可能地利用微小的、可达成的步骤将挑战分层,首先以他容易控制的程度来开始进行。”正面积极性则是情感上的,即在一个愉快温暖的情绪环境中长大。
没有一点惩罚意味和“无条件赞赏”的教育方式,也会让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的产生,不仅是来自不可控制的坏事件,它也会从不可控制的好事那里得来。当动物,包括人类,因不相关的事件而得到好处,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不论动物做了什么,食物都会送到眼前;不论孩子是否成功,都会得到称赞,这被称为“成瘾式”习得性无助。”
“爱、热情与关心都应该是无条件的,这些东西越多,气氛就会越积极,孩子也就会越觉得有安全感,他越有安全感也就越会去探险和掌控。但是奖励就完全不同了,在孩子成功时奖励他,而不能只是为了要他心情好就奖励他。同时,将奖励分级,以适合孩子取得的不同成就。不要给孩子太夸张的奖励,将高度的奖励留给主要成就。奖励的同时不要避谈和掩盖失败,更不是无原则奖励失败。
第三,乐观的解释风格
归因要多元化,多进行努力归因而非能力归因。努力归因不是认为自己只要努力就无法所不能,而是在自身条件基础上,能够实现掌控感的晋级提升,到达更高层级的水平,赢得更多的选择机会和自由空间。
风格是与生俱来的,在学龄前就已形成。
“在这重要的几年中,父母可以教导孩子乐观的解释风格。教给年龄较大儿童的监督与反驳的自动思维是无法教予学龄前儿童的。学龄前儿童还没有“后摄认知”,他们没有能力思考或表达自身思维,但是他们十分留意他人的解释风格。他们会被动地吸收父母的风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