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读书
【读书】触碰到心灵的《悉达多》1-直到自我苏醒

【读书】触碰到心灵的《悉达多》1-直到自我苏醒

作者: MissQ_MissQ | 来源:发表于2018-09-09 09:20 被阅读27次

    强烈推荐的好书

    1. 写在前面的话

    这本书看书名怎么也不会进入我的书单,不过有幸遇到并读到它,与其归属于偶然,莫不说是一种必然的偶然,早晚会相见,因为始终在追寻。

    之所以遇到这本书,是因为在某段的生活痛苦期,深深的迷恋存在主义思想的各种小说,酷爱毛姆,《人生的枷锁》给我打开了另一扇窗户,在不断追寻意义和纠结现实的时候,读到毛姆,是一种释然和解脱。感觉他有一种看穿世界、看穿世人的淡然和漠然。他的描写有太多打动了我,让我看到我们是如何被禁锢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有多少人无法挣脱一个自我,因此在自己的内心世界,过度解释世间的细小琐碎,上演无数的戏码,不去理解和接受世人,却渴望被世人接受和理解。我喜欢毛姆小说里那种看透之后的淡然和无谓,当时对我来说,像是一个答案,更像是一种自我解脱的路径。

    说到存在主义,怎么可以不读加缪,于是看了大名鼎鼎的《局外人》,大师的开篇我就已经被震惊了,真整个小说的描写,有一种抽离的小窒息,一边看着世人在思想的世界里疯狂,一边看着主人公在抽离的世界里淡然,世人对一个事件的臆想和含义的赋予,往往超出真正的事实。这本书读完,仍然是一种释然和解脱之感,产生了一种深入潜意识的认知,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一座大冰山,我们看到的对方只是冰山一角,不要试图去过分解读别人的世界,也不要妄加批评自己的世界,接受,理解,淡然。

    《鼠疫》就是在《悉达多》之前才读到,于我来说,实则没有《局外人》震撼,也因此在读完后,去看了非常多的书评,以便帮助自己吸收大师的精华。就这样,在书评中看到有人推荐黑塞的《悉达多》,看到了作者宗教的背景,以及这本书并不厚重,于是kindle下单购买。其实本没有抱有太多的期待和幻想,却在读了之后,感觉灵魂被温柔的抚摸,行走在事件的迷茫和疲惫,被《悉达多》轻轻的拭去。

    其实确切的说,读完这本书有一阵子了,一直想下笔,却又感觉无从下笔,自身造诣不够,写这本书的读后感实在太过挑战,感觉自己懂了又似乎没懂,感觉一字一句都有力量,却不知道如何取舍。拖着拖着就到了现在,不过没有放弃,还是计划尝试。只是作者本人的文笔和翻译,都太过高级和厉害,实在不敢过分解读和重述,因此,读后感会保留很多原文,不是kindle里书签拷贝,是我一字一句,敲在这里,就当是我重温这美妙的阅读之旅。

    原本的野心是一篇文章写完这本书,现在看来其实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于是打算分几篇来慢慢写,不必苛求。

    2.悉达多的目标和修行

    悉达多是婆罗门出身,印度教中婆罗门是最高地位的种姓,他的生活环境、地位都十分优越。在追寻抛弃“我”抛弃“欲望”,寻找永恒平静自我的修行中,他相信,“一切欲望、幸福和优美皆为虚幻。一切都在腐朽。世界是苦涩的。生活即是这么。”

    他唯一的目标是,“坠入空无。无渴慕,无愿望,无梦想。无喜无悲。“我”被去除,不复存在。让空洞的心灵觅得安宁,在无“我”的深思中听便奇迹。当“我”被彻底征服,当“我”消亡,当渴求和欲望在心中寂灭,那最终的、最深的非“我”存在,那个大秘密,必定觉醒。”

    佛陀曾说过,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而“我”就是这个欲望的载体,于是修行里面,有一种是苦修,战胜一切欲望,消耗一切欲望,根除“我”的存在,从而消灭一切痛苦,悉达多也不例外,“他通过受苦,志愿受苦和战胜疼痛、饥饿、焦渴和疲惫,走向克己。他通过禅定,通过在一切表象钱心神凝定走向克己。”

    “他扼杀感官,毁灭记忆。他从“我”中溜走,融入陌生的万物中。他是动物,是尸体,是石,是木,是水。但他总是重新出定,在阳光下或月光中重归于“我”,在轮回中大专,重新觉察到渴望。他压制渴望,又收获新的渴望。”

    记得曾经和泰国的佛教徒客户聊天,他是一个坚持冥想的人,是一个非常平静与平和的人,我在最痛苦情绪起伏不定的时候,和他深入的交谈过多次,他就有教给比较初级的寻求平静的方法——做自己的观察者,观察那个“我”的所有情绪的升起和幻灭,只有实现自我觉知,才能进入克己。

    大多数的我们,可能并没有自我觉知,被大脑本能牵着走,但是却会被大脑欺骗而误以为,那是他自己想要的。遗憾的是,冥想我坚持的并不好,只有一阵子认真的执行,但是从这件事情中,我明白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这个是我受益无穷的,那就是——觉知和感受自己,观察并分析自己,是通往平静的第一步。我们行走在世间的普通人,做到这一点,其实就已经受益无穷了。

    悉达多在婆罗门的所有修行,不能令自己满意,一切地位和优渥的条件,可能都是修行的阻碍,于是他决定去做沙门,进行进一步的苦修。无论父亲如何阻止,他都不曾改变意志,最初未获得父亲同意的情况下,坚持站立在门前,直到获得父亲的许可,然后离开家门,毅然决然的踏上了沙门苦修之旅。

    3.离开修行三年的沙门

    沙门修行生活是在林中的三年,住只为遮风挡雨,每日一餐只为维持生命,生活的一切均与享受无关,均与欲望和本能相反,通过受苦的方式,战胜一切痛苦,走向克己。然而,三年的苦修下来,他没有消灭“我”,消灭欲望。于是,他开始反思,开始提问,有新的感悟在这些问题中不断清晰。

    ”他反问:禅定是什么?什么是脱离肉体?斋戒是什么?什么是屏息敛气?那不过是逃避“我”,是暂时从“我”的折磨中逃出来,是对生命的虚无和痛苦的暂时麻醉。这种逃避、麻醉,即便是驱牛者也能在客栈中找到。他只消喝上几杯米酒或发酵的椰子奶就能忘掉自己。他将感受不到生活的痛苦,他被暂时麻醉,在米酒的杯盏间昏沉入睡。他同样能获得悉达多和乔文达(悉达多一起长大的朋友,十分欣赏他,一直追随他,即便是他去做沙门苦修,乔文达也未曾犹豫的跟随)通过长久修习才能获得的弃绝肉体与停留在无“我”中的感受。”

    通过提问回答这些问题,他认为“他在沙门苦修学习的东西,可以更快捷的学到,在花街柳巷的酒馆里,在脚夫和赌徒处,都能学到。”另一方面讲,”越是求知欲,可能越是无法获取,可能这种追寻并不需要去按照别人的方法去修行。”

    于是,悉达多找到乔文达,分享自己新的感悟:“哦,乔文达,人无法学会任何东西!我想,万物中根本没有我们称之为”修行“的东西。哦,我的朋友,只有一种知识,它无处不在,它就是阿特曼。它存在于”我“中,存在于”你“中,存在于一切中。因此我开始相信:这种知识最恼人的敌人莫过于求知欲和修行。”

    回想我们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追求一个由别人、由世俗定义的成功,然后我们通过鸡汤和成功学去修行,企图复制别人的成功,正如悉达多企图去通过教义修行,获得佛陀的涅槃。严格说起来,这也不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芸芸众生皆在跟随和学习,都在求知和修行,然而,那个抛弃了世俗的“我”的我究竟是什么样子,究竟如何能找到那个抛弃了世俗的“我”的我?正如现实生活中学习成功学大多数都不成功一样,遵循他人的教义修行大多数也都不会成功,所以佛陀到现在依然是被追寻的目标,世人依然在尝试用各种教义,让自己接近佛陀的境界。

    然而,一定是要遵从教义么?一定是要追随别人的路径么?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每一分每一秒的经历和记忆组成了我们,为何不从生活的经历中感悟?为什么不从芸芸众生中感悟?为何不从千千世界中感悟?为何不从心出发,去觉知,去感悟?

    忘了是在哪一刻,我开始尝试逐步抛去外界的定义和想法,逐步抛去追寻没有唯一衡量标准的意义,转而去经历和感悟生活,去勇敢尝试和大胆努力,我选择用心去生活,点点滴滴去感悟,提醒自己在一切经历中,不忘观察“我”,并透过“我”去思考,我不想被“我”操纵,我也并不想完全摒弃“我”,正是因为“我”,才有我生活在世间,我只求带着“我”和我,去生活,去感悟。哦,对了,从今以后,还要带着我的他。

    4.乔文达成为佛陀沙门,悉达多选择离开

    就在悉达多开始感悟“万物中根本没有我们称之为”修行“的东西“时,乔文达也选择了另一条路,去追随世尊佛陀乔达摩的宣法和教义,企图去用世尊乔达摩宣扬的教义,去达到乔达摩的境界。

    起初他们听说佛陀乔达摩,而后他们去寻找乔达摩,“他们在众多僧人中,仿似神灵指点,他即刻认出他。他看见那位质朴无华的着僧侣衣,手持钵盂,静默前行。于是他们跟随他,打量他。他的面庞,他的步态,他安然低垂的眼帘,宁和垂下的手臂,乃至他手上的每根指头都流露和平,彰显完善。他无欲满足,无所模仿。在恒久不变的平静中,在永不凋零的光芒中,在不容进犯的和平中,他柔和地呼吸着。”

    他们看到了完整,看到了恒久不变的平静,那是他们所追求的,然而,他们选择了不同的路去追寻这种完整和恒久不变的平静,乔文达皈依佛陀和佛陀的法义,而悉达多选择离开。起初乔文达坚持对悉达多说:“我们别无他途。所以你,我渴慕知识的朋友,你也会皈依佛陀。”然而悉达多却已经有了自己的感悟,决定不再追随教义,但他们依然是朋友,只是选择不同的路去寻找解脱,寻找阿特曼。

    “乔文达认为悉达多离开是因为发现了佛陀法义的瑕疵。而悉达多却总是驳回追问:不要再问了,乔文达,佛陀的法义非常之好,我怎么可能发现瑕疵。”他只是通过过去的经历,感悟了所谓修行对于他自己的含义,于是他选择不再遵循既定的规则,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完整。于是,一直追随悉达多的乔文达,选择了留下,而悉达多,选择了离开。

    “悉达多沉思步入林中打算离开,遇见世尊乔达摩,恭敬的问候后,肯定了佛陀的法义,但是他认为在佛陀的法义中“在统一、逻辑完善的万物中,却存在一个断裂之处。这一小小的缝隙让这个统一的世界呈现出些许陌生/些许新奇;呈现出些许迥异于从前,且无法被证实的东西:那就是您的超世拨俗,获得解脱的法义。这个小漏洞,这个小断裂,让永恒统一的世界法则变得破碎,失去效力。但愿您能宽恕我所提出的异议。”

    这个佛陀提出的,帮助众生获得解脱的法义,被众生虔诚追寻的法义,在悉达多眼中,却正是佛陀完整、永恒平静世界里的一个断裂之处,这个断裂在于,世间可能并没有一种教义或者方法,是通往另一个平静世界的路径,摒弃“我”的我本身就是另一个世界在现世世界的投射,首先这种投射的准确度就有待推敲,因为人的感悟受限于认知,更何况语言本身就有巨大的限制性,这也进一步阻碍了感悟的表达,那么所谓的教义本身就是局限的。加之去学习教义的这些信徒们,认知和感悟不同,经历和背景不同,对教义的理解也不同,能够感悟到的摒弃”我“的我也不同。至此,佛陀的教义,已经因为现世世界和语言以及人们认知的局限性,有了N次的投射,而带来了非常大的不确定性。这也是悉达多不再允许自己追随教义的原因。

    ”佛陀回应:愿你能继续深入思考。但是你这勤勉之人,要警惕多谋善断及口舌之辩。无论辩词美或丑,聪慧或愚蠢,总有人赞许,有人鄙夷。你从我出所听之法义,并非我之辩辞。它的宗旨并非为求知好学之人阐述世界。它另有他图;它的宗旨乃是济拨苦难。这就是乔达摩的法义,别无他法。“

    佛陀的回应,是对悉达多感悟最好的解释。教义是佛陀从完整处俯瞰世界,是看到苦难而不得要领的众生痛苦挣扎,而为芸芸众生在熙熙攘攘世界中,指明一条可能解脱的路,为的仅仅是给芸芸不知自我的众生,一份希望,一份勇气,帮助他们解脱苦难。而想向悉达多一样求知之人的怀疑和探索,并非教义的宗旨。

    于是“悉达多说:愿他们遵循法义,实现宏愿!我无权论断他人的生活!唯独对自己的生活必需作出判断。我必须选择,必须放弃。我们沙门寻求弃绝于”我“,哦,世尊,我担忧我的”我“只是表面的、虚假的获得安宁,得到解脱。而事实上,我的”我“却仍在生存、壮大。因为我会将法义,我的后来者,我对您的爱,以及僧团当做我。”

    ”佛陀说”你很聪明,哦,沙门。“”你能言善道,我的朋友,要提防不要太过聪明。“

    佛陀夺走了乔文达,但是馈赠的则是悉达多,是我的自我。

    5.苏醒的悉达多

    “悉达多离开佛陀的居住地,踽踽独行,沉吟着仿佛探入情感深渊之最底端。它自问:你原先打算从法义里,从师父处学到什么?你学了很多,却无法真正学到的又是什么?他最终发现:答案是“我”。我要学的即是“我”的意义及本质。“我”,是我要摆脱、要制胜的东西。“我”却是我无法制胜,只能欺罔、逃遁,只能隐藏的东西。当真!世上再没有什么别的,像我的“我”这样让我费解。是“我”,这个谜,让我活着,让我又比如他人,让我成为悉达多!在世上,我最一无所知的莫过于“我”,莫过于悉达多。”

    我们何尝不是经常迷失在一种所谓的努力和生活中,而丢掉了“我”,前面说到要观察“我”而进一步克己,离修行者们的摒弃“我”其实有巨大的差距,观察“我”的情绪起伏仅仅是芸芸众生的第一步。悉达多的过去经历,一直在尝试摒弃“我”,却从来没有真正了解“我”,而此刻,他从教义中苏醒,要开始重新观察和学些一直在试图脱离和摒弃的“我”,而不在是追寻几经浓缩和解释而有可能已经无法指导他的教义。

    悉达多想,“我不会再让悉达多溜走!不会再让阿特曼和尘世疾苦成为我的思想和生命的中心。我再也不会为了寻找废墟后的秘密而扼杀自己,肢解自己。无论是任何教义我都不再修行。我要认识自己,认识神秘的悉达多。它环顾四周,仿佛与世界初逢,一切都充满了秘密和魔力。””

    “在悉达多看来,如果在湛蓝中,在河流中,潜居着独一的神性,那这恰是神性的形式和意义。它聚在这的灿黄、湛蓝中,在那儿的天空、森林中,在悉达多中。意义和本质绝非匿藏在食物背后,它就在事物当中,在一切事物当中。”

    是呀,“如果一个人要在一本书中探寻意义,他便会逐字逐句去阅读它,研习它,爱它。他不会忽略每一个词、每一个字,把它们看作表象,看作偶然和毫无价值的皮毛。可我哪,我这个有意去研读世界之书、自我存在之书的人,却预先爱上一个臆想的意义。我忽略了书中的语词。我把现象世界看作虚妄。我视眼目所见、唇齿所尝的仅为没有价值而表面的偶然之物。”

    所以,悉达多说,“这些都过去,我已苏醒。我切实已苏醒。今日即时我的生日。”

    悉达多将要走入“我”所生活的世界,去学习“我”,理解“我”,感悟“我”,若说从前的他是“出世”,那从这里开始,他将“入世”。

    6.写在后面的话

    这本书的读后感,对于我的水平,是异常不好写,有很多的感悟,但却盘旋在心中,像是刚燃起的火苗,若隐若现。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能让我找到一种平静,一种超脱现实定义的豁达和宏大,因此无论如何,我还是选择认真的尝试写一写。这应该是目前为止,我写过的,花费时间和经历最多的一片文章。

    后面的部分,我尝试着还是这样详细的写下去,但愿没有给怀着希望读者,造成困扰。

    By MissQ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触碰到心灵的《悉达多》1-直到自我苏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fwc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