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058889/7b3df7027db44a28.jpg)
这个话题想从孩子们的一个开学故事讲起。
孩子马上上初中了。他们自己所在的学校是有小学部初中部的。按照惯例,是小学直升初中。甚至很多家长费尽心思的转到这个小学就是觊觎了这个学校的住校初中。
然而,今年却并没有按照所谓的惯例。学校也并没有严肃而认真的开会通知各位家长。问老师也都是模凌两可的回答“直升应该没问题”。当然只是所谓的应该而已。校门口张贴着严格的教育局颁发的片区读书政策。家长们包括我也都想视而不见,宁愿相信那种模凌两可的气息或者过往的惯例。
有的家长整个暑假忧心忡忡,心思不定;有的家长笃定能上;有的家长也做好了其他学校的准备。像整个暑假都在外面培训的我固然没有为孩子做好万全的准备。
到了报名的当下,学校排起了长龙。有的家长甚至凌晨三点就开始排队。然而,铁板丁丁的事实才让家长打破了所有的幻想。不说全军覆没,基本家长们最后都群情激愤。
故事到这里就开启了我今天想说的主题。在那个当下,作为家长,有的选择抱怨,选择争吵,甚至选择去教育局。因为似乎有“足够”的理由。足够的理由成为理直气壮的“受害者”。一旦这个模式开启,便忘记了一切是为了孩子上学的初衷。也有的先放下情绪,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先解决问题。重新择校,抓紧报名时间才是第一位的。从这里家长选择开启的思维模式的不同开始,一件事情便有了很多不同的结果。
如果你选择的是开启受害者模式。你就理直气壮的被情绪控制,从而失去了理性解决问题的机会和能力。
回想起在来访者的故事里。在亲密关系里,有的来访者想法设法要去证明对方错了,对方伤害自己了。以为那样自己就更安全了。一心想着只要对方改变了就皆大欢喜了,左盼右盼就盼着对方的睡狮猛醒醍醐灌顶早日到来。
或者在平时有矛盾的关系里,有时就会心想,总有对方后悔的那一天。或者在男女关系里,一旦发生关系,女方永远觉得自己吃了亏等等。这种小儿科的思维也许都是受害者模式的戏码。
其实关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关系的产物也是互动模式下的结果。想要改变关系只可能是从改变自己的舞步开始,而不是在相同的关系里跳着原来的舞步,叫嚣着叫嚣着就寄希望于能产生不一样的结局。
受害者模式没有太多主动创造的思维和能力。就算全世界都错了,你对了,与你想要的结局又有多大的关系呢?
很多受害者模式就是这样的一副画面:当事人掉入了一个坑里,总吧嗒吧嗒对推她下坑的人数落,对方其实在另外的一个坑里。自救都不行,怎么可能来救你呢?相对而言,如果你可以是那个更有力量的人,自己往上爬,或者把两个坑之间打个洞连接起来等等方式。或者说就算万一对方就推你下坑了,你不得更需要自己爬出来吗?只有这样你才能华丽的跳出受害者的思维模式,从而自救。
如果在一段关系里,只知道精疲力竭的跳着原来的舞步,嘶声力竭的叫嚣着对方的错误,似乎经年累月,于事无补。
反而停下来,歇歇脚,抱抱自己,看看自己,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关系里,也许可以活出全新的不一样的自己。在事件中,也许可以看到很多不一样的解决办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58889/4323ec2cf8abd9bb.jpg)
心理咨询师个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咨询预约:Fenglingxinli5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