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妹妹视频,聊到最近自己在做些什么,回答道,画画、看书、写东西、撸撸猫、睡觉,妹妹很是羡慕。于是建议她把很多年没画的画画拾起来,因为记得小时候的她很喜欢画画,在绘画方面也颇有些天赋。跟她说总归是要有一些兴趣爱好的,人生这么长没有兴趣爱好的生活该是枯燥无味的。妹妹撇了撇嘴,耸耸肩说,她们已经被大学生活打磨得毫无棱角也毫无精神生活的追求了,说现在没有学分的事情是万万不想做的。又回答我说画画有什么用呢,那些专业画画的都很难找到工作了,何况她们。学校每天会把时间安排得紧紧的,各种讲座,各种活动,用去一次加多少学分来让孩子“自愿”参加各种活动。
聊完以后心情很是沉重,不禁在想,我们的教育,到底想要把我们的年青人培养成怎样的一种人呢?
蒋勋的《生活十讲》里写道“要让下一代有气节,也要有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一个多元的人才是完满的和健全的”。而现在我们的媒体总是会大肆宣扬各种所谓的“精英教育”,学校和家长都以孩子考试成绩为最大价值导向,考试考得一百分的就是“好孩子”,而考试考低分的就是“坏孩子”,不论那些成绩好的孩子在对待同伴时多么的冷漠,也不论成绩坏的孩子在其他方面是多么的有天赋,这就是从一开始就把孩子的多元化发展扼杀在摇篮里了吧。每一个孩子都是遗落人间的天使,就像我深信人性本善,可是最近各种关于孩子犯罪,残忍杀害同学甚至父母的新闻越来越多,大众在扼腕叹息的同时,难道真的不应该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教育,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从某一种角度来说,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只知道考试的“好孩子”是极其简单的,我们可以只做自己的事情努力赚钱,然后把孩子送往各种补习班,可以不和孩子交流,不用给孩子陪伴的时间,只用像填鸭子一样,让各个精英老师给孩子灌输知识即可。可是如果我们要培养一个有气节、有性情、有理性更有幻想的多元的健全的孩子,却要付出不止十倍的努力。首先,父母永远是孩子的人生路上的指路灯,我们自己要成为一个多元化的人,我们要懂得宇宙的大与个人的小,我们要懂得每个人虽然渺小却永远是独一无二的,个人的美永远不在与他人相比较之中获得,我们要懂得敬畏自然与感恩。其次我们要花费自己的时间来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读书写字画画,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坚持自己所爱,最后我们要让孩子懂得什么是“付出”,单单只有索取与获得的人生是不会太幸福的,我总是觉得,太过轻易的得到往往让人不懂得珍惜,只有先懂得付出的人,才最清楚幸福与生活的真谛。
这样看来,也许我们的社会与家庭同时选择了以成绩为导向的对孩子的评价体系是有原因的,因为它更适合我们这个节奏越来越快、工业化越来越严重而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的孩子被教育成社会的精英分子,坐在各个建筑精美的办公楼,有着一个属于自己的办公室,对着一大堆的文件数据,办公,赚的钱足够应对越来越高的房价和奢侈品,同时继续上一代对孩子的教育,把孩子送进各个补习班,继续社会精英分子的培养。可是,从来没有人问过那个看起来意气风发的他,是不是快乐,于是也从来没有人问问他的孩子,是不是快乐。
快乐是考第一名吗?快乐是得到了别人没有的晋升吗?快乐是一天天重复相同而繁杂的工作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如果快乐是这些,那我们所得到的快乐永远是在与别人相比较之中获得的,因为我们比别人好所以我们有一种优越感带来的快乐。可是,总会有比我们优秀的人,可能比我们更美,更瘦,更有才华,更温柔,于是快乐便不再了,社会普遍的焦虑由此产生。
于是我们的社会中,社会焦虑越来越严重,年青人天天都在抱怨脱发脱得越来越厉害,每个人都想着要赚更多的钱,买更好的东西,住更大的房子。可是却很少有人停下来去看看大自然,看一朵小花静静地开放,看树叶上一滴露珠的蒸发,看看自己的内心,到底想得到什么?到底什么是幸福?
我觉得的幸福应该是多元化的,而痛苦却往往是在比较中产生的。而让每个人都能感觉到幸福,社会与学校任重而道远。也许我们应该带着孩子去看看野外,看看小鸟虽然没有狮子的个头却有能飞的翅膀,看看鲜花虽然没有树儿的高度却有着独一无二的清香,看看月亮虽然没有太阳的炙热却有着属于她的静谧。让我们的孩子知道,没有通用的唯一的对优秀的评判标准,甚至“优秀”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同时在大自然的神秘里也更能让他们形成一种对造物主与大自然的敬畏,我想,永远对事物存有敬畏之心的孩子更容易在平时生活中做到真善美吧。
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每一个孩子都能明白自己的重要性,明白自己的独一无二,这种从小的自信感便能陪伴他们一生吧。他们一生都会有这样一种自带的自信与幸福感,而不用终其一生在与其他人的比较中来获取幸福,这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