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生之后,找工作更难了,尤其是我们这类伤残工人。“
2019年8月,25岁的深圳蓝领工人张迎(化名)在一家五金配件厂操作机器时,不小心将手指卷入到机器中,造成右手食指和中指严重受伤。此后,小张辞去工作,在深圳休养了半年之久。
疫情后,小张准备重新找一份工作。可制造业遇冷,加上右手的轻度残障,让小张的“再就业”变得很困难。深圳砥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发起了个“伤残蓝领再就业“项目,来帮助类似小张这样的工人。不过,由于疫情后整体经济萎靡,筹款数额下降,这个项目遭遇了资金缺口。
多家深圳公益机构遭遇资金短缺,在腾讯公益上发起筹款
调研数据显示,90%的工人在受伤后会有不同程度的经济困难,同时感到心理压抑。据统计,6成以上的伤残工人都会在工伤程序结束后因劳资纠纷、没有合适单位等问题陆续离开原有单位。但这些伤残工人多数来自落后农村,由于伤残,他们难以重新务农,大多会在回乡后选择重新回城里打工。
这样的工人到底有多少个?据统计,深圳每年都有3-4万人领取工伤待遇,这些工人累计在一起,不是个小数目。深圳砥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发起的“伤残蓝领再就业“项目,正式为伤残工人提供就业培训、网络技术培训以及心理支援服务,帮助他们尽早回到职场环境中。
由于“伤残蓝领再就业“项目在疫情后筹款困难,项目组的人员便在腾讯公益上发起了10万元为目标的筹款事项。目前,该项目已在腾讯平台上收到5000多元的善款,离10万元的善款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和“伤残蓝领再就业“再就业项目形成鲜明对比,关注女工和流动儿童的绿色蔷薇社会公众服务中心,则在发出一封求助信后,获得了媒体的关注并筹得了较多的善款。短短几天,绿色蔷薇就筹款达到50万,可以维持2年左右的运营。
疫情后,很多公益组织的生存环境,比上述两个机构所阐述的还要艰难。筹款困难、资金链断裂、线下活动受疫情停摆等种种问题,都影响着公益机构生死存亡。
公益峰会即将召开,将为公益机构带来转机
根据中国发展简报与《公益慈善周刊》共同组织发布的《疫情下公益组织的挑战与需求调查报告》数据,由于疫情的因素,有超过6成的中小型公益组织遭受重大的影响。其中,49.4%的机构属属于中度的负面影响,即机构面临不少困难,勉强可以坚持;另有14.8%机构则可能难以为继。
因此,在后疫情时代,互联网科技在公益中发挥的作用便显得更加重要。比如,前几年,腾讯公益便创新地提出了“捐步”的全新玩法,用户只需要走路,便可兑换出“善款”,成为爱心传递的一员。这种行为公益,也大大促进了公民对慈善理念的认可。再比如,蚂蚁森林里每种下一颗虚拟的树木,阿里巴巴便会在沙漠里种下一颗真实的树木。
经历了这次惊心动魄的抗疫战,不少公益人开始像互联网人一样思考,公益机构需要哪些跨界技能,才能在全新的时代生存下去?机遇和挑战并存,疫情对公益机构产生重创,也意味着公益机构需要大刀阔斧地改革。
今年的互联网公益峰会即将召开。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是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南都基金会、陈一丹基金会等共同发起的,至2019年已举办三届,旨在为公益行业搭建深入交流、观点碰撞、智慧聚合、技术前瞻的平台,让公益行业内外更多关心和热爱公益的人士参与进来,携手共促公益行业的更多创新和发展。
据悉,在2020年的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知名企业家郭广昌、经济学家吴晓波、最热刑法教授罗翔都可能会参加;阿里、拼多多、丁香园等互联网企业也会分享如何利用科技帮助公益倡导。这么多“大咖”同台,或会为深陷困难的公益行业,提出更佳的解决办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