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有一些四十岁左右的朋友对自己孩子非常非常不满意……于是来咨询我,想知道我是如何变得这么优秀的,怎样才能让他家孩子变得像我一样……一番交谈以后,发现我的贪玩、调皮、任性程度不亚于他们家孩子,只是外表看着像乖宝宝而已……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其实是分割线……下面才是正文)
为人父母,想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乃人之常情。
但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你所期待的“好”、“幸福”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很显然,是你的信念。有人认为,孩子以后继承家里的羊群,好好放羊才是正道。有人认为,孩子以后混个百亿身家才不枉此生。所以,课程里不断强调,你没有判断的能力。
M-10.1:5~6 某人觉得“好”的判断,另一个人却可能视为“坏”的判断。6 甚至同一个人对同一种行为的判断,这一刻觉得“很好”,另一刻又觉得“很坏”。
M-10.3:3~6 若要正确地判断一事一物,他必须对它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述之不尽的相关背景一清二楚才行。他还需要事先认清自己的判断对所涉及的人或物可能产生的任何影响。他必须确定自己的观点没有任何偏曲,对每一个人所下的判断,不论目前看来或未来回顾时,必然全然彻底的公正。有谁敢作此保证?
M-10.4:1~3 只要记得,有多少次你认为自己知道所有的“事实”,胸有成竹地作了判断,结果却错得离谱!有谁没有这种经验?又有多少次你自以为是对的,其实是错的,却毫不自觉?
而正如上述引文加粗部分所说的,你不知道他此刻的状态在更广的时间下意味着什么,他现在破罐破摔、浪费生命、昼夜颠倒、痛苦孤僻…的状态也许正是他此生一个重要的课题,待他准备好了,也许会瞬间有一个飞跃也不一定,如果你去听一些奇迹道友的分享,你会发现很多人的人生都是这个套路。总之,你什么也不知道。
问题在于,你为什么会如此担忧?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内心里的什么东西?你把什么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好似存在与我们之外的这个世界是中性的,全赖与我们的诠释,我们所有的不安都是我们看到了自己心内所不安的东西,举个栗子,当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有时候我们会为电影中的人捏一把汗,甚至气的冲屏幕大叫,然而,你真的是“爱”电影中的角色吗?你真的是在为电影中的角色担忧吗?显然不是,你心灵里有一部分清楚地知道电影都是假的,你只是看到了自己而已,你害怕被骗,所以你看到电影中的角色被骗时会捏一把汗,甚至气的大叫,那是因为你在这个情节中看到了自己心里的罪咎与恐惧。
现在,我们把目光收回到了自己的心里,认识到了问题不在外面。然而,我们通常很难清楚地看到每一个不安背后的信念是什么,更看不出那个信念又是怎么来的,小我是相当复杂的,庆幸的是,你不需要这么费力的去分析它,只有小我才会去分析,小我自己分析自己能分析出什么名堂?你只需邀请圣灵陪你去看即可,课程告诉我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疯狂一念,也只有一个答案,那便是救赎,圣灵会带你跳过小我的障眼法,直达那个最根本的问题,然后告诉你,分裂没有发生,你仍是纯洁无罪的上主之子。
另一方面,子女,虽然在父母眼里好似是一个没长大不懂事的小孩子,但其实他们和你我一样都是同样的心灵,同样是上主之子,因为我们本就是同一个。上主之子是自由的,他自然也有选择自己想要体验什么感觉、想要经历什么人生的自由,上主之子的自由连上主都不会去干涉。尽管他也如你我一般错选了小我,但你无权去干涉,也无法去干涉,就如圣灵也只是温柔的陪伴、提醒我们,但从不会干涉我们。这并不是要你对孩子不管不顾,而是说,你只需做好养育、爱护的责任,至于孩子会如何,是他自己的选择,那不是你的责任,你也无需有任何罪咎感。
在肯恩《亲子关系》中提到,耶稣曾对海伦说“正如你常说的,没有人会照单全收父母所有的看法与感受”。不论你对孩子如何,他都只会选择自己想要接受的那一部分,所以,尽管去爱吧,不带期待与罪咎的去爱~
这一世,我还没有当过父母,也不打算当父母。所以这篇文章,更多的是在以我的角度,去阐述一些在父母那个角色很难看到的东西,而不是去教导。我的父母,爱过我,也打骂过我,鼓励过我,也没少泼冷水,而经过这五年的宽恕后,再回首这二十多年,我意识到,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我自己的选择,而对我的父母,则只有感恩。我希望,不管是为人父母的,还是身为子女的,都能自己为自己负起责任来,毕竟,只有爱自己了,才能爱别人,而若用牺牲的方式去“爱”则只会给对方带来罪咎与压力。
T-17.III.1:1~3 宽恕,就是只记住你过去给出以及接受的种种善念,而将其余的一切抛诸脑后。宽恕只是一种筛选的记忆,但不是按照你的标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