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回家听到老爸在听余秋雨的音频,跟着听了一会儿,带着点江浙口音具有年代感的声音,用充满诗意的句子慢条斯理地讲述着,一下子就能让人安静下来。所以今天早上又在老爸的朋友圈看到分享课程的海报,没多考虑就关注了,随后扫码加入了一个微信群,被要求复制一段话,加上海报发朋友圈分享领课。虽然知道有些套路在里面,还是没有多考虑就分享了,想着感兴趣的人去关注也挺好的。过了几分钟,就有个朋友给我发信息,说:“名人一般不会用微信群吧,还是免费的,图还很模糊。”我一想可能确实是吧,小伙伴同时搜索到了喜马拉雅上有这个课,只是要vip才能听,然后等了会儿群里就发出来了领课的公众号,不同的章节需要关注不同的公众号才能听,我心想应该是用这个课来引流吧。
从第一章节开始听起,今天不同的时段一共听了9节,最大的感受是,难得有一种这么正经的课,让我想一直听下去。我想大多数人如果从第一章节开始听起,都能对这个讲述的老人产生好感,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宽慰了听者的心,他告诉我们:“你的天性是人文学科的最高圣殿,至少是通向圣殿的山门。山有点高,因此山门不止一个。但只要努力,我们一定能够一个个找到,然后一步步向上攀登。”我从中听到了他对年轻人的鼓励和他的慈悲心。
这个课是从4.23号开始讲的,也就是世界读书日,他由此联想到世界读书日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的逝世,也同样是莎士比亚出生与去世的日期。如果给这样的巧合赋予意义,那一定能说很多。他在这里赋予的意义,便是通过这两位文学巨匠生前的遭遇,引出三条文化常规,第一“在世界所有的力量当中,文化最软又最强”,第二“文化穿越仇恨”,第三“杰出的文化创造者,大多身处卑污的环境,受尽诽谤和磨难”。这让最近时常很丧的我,心里短暂地多了些力量,生活的一点困难,也许还够不上磨难,也不能造就伟大,但至少还是可以创造多一点的灵感和回忆的吧。在本章的最后,他提到,每到4.23日,总会收到很多讲课邀请,这让他既不便推脱,又有点为难,因为4.23日,也正巧是他妻子马兰的生日。听到这里真的很触动我,看尽千帆的哲人,一定有着最柔软与深情的灵魂。
第二章节讲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文化,提到了一个小故事。是余秋雨先生在早些年应邀去美国国会图书馆演讲,因为是第一名受邀的中国学者,演讲前的仪式非常隆重,是把先生的书放在了一台金属推车上,绕场一圈。后来走近了却发现很多放在推车上的著作都是从国内流出去的盗版。而美国各大城市出售的书里面,也有很多是盗版。他因此联想到,现在向国外输出的大量“中国文化”,是否也夹杂着许多盗版?听到这里,我想到了微信公众号为了引流做的这个免费领课活动,实际上也是音频的盗版,我不知不觉也成了传播盗版的媒介,不过好在内容是正版的。
我想之所以这个课这么好听,不仅是因为余秋雨先生用了简单易懂的语言陈述了大量的文化事实,散文般的描述又让我置身于唯美的画面中,每分每秒都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我的内心深处。更重要的是,从他的讲述中透露出他真实的人生轨迹,不断探寻的追求,和极其柔软浪漫的感觉,不论从哪里进入,都给我想去热爱生活的念头。希望跟着一直听完这个课,可以让我离真正的文化更近一步,更能让我对这短暂又漫长的人生路,抱有多一点热切的期盼。
网友评论